现代证券组合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有哪些?

2024-11-16 06:56:30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现代券组合理论的产生
  1952年,哈理·马柯威茨发表了一篇题为《证券组合选择》的论文。
  这篇著名的论文标志着现代证券组合理论的开端。马柯威茨考虑的问题是单期投资问题:投资者在某个时间(称为“期初”)用一笔自有资金购买一组证券并持有一段时期(称为“持有期”),在持有期结束时(称为“期末”),投资者出售他在期初购买的证券并将收人用于消费或再投资。马柯威茨在考虑这一问题时,第一次对证券投资中的风险因素进行了正规阐述。他注意到一个典型的投资者不仅昌衡蔽希望“收益高”,而且希望“收益尽可能确定”。这意味耐州着投资者在寻求“预期收益最大化”的同时也追求“收益的不确定性最小”,在期初进行决策时必然力求使这两个相互制约的目标达到某种平衡。马柯威茨分别用期望收益率和收益率的方差来衡量投资的预期收益水平和不确定性(风险),建立均值方差模型来阐述如何全盘考虑上述两个目标,从而进行决策。推导出的结果是,投资者应该通过同时购买多种证券而不是一种证券进行分散化投资。
  现代证券组合理论的发展
  在投资者只关注“期望收益率”和“方差”的假设前提下,马柯威茨提供的方法是完全精确的。然而这种方法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其计算拦模量太大,特别是在大规模的市场存在着上千种证券的情况下。在当时,即使是借助计算机也难以实现,更无法满足实际市场在时间上近乎苛刻的要求。这严重阻碍了马柯威茨方法在实际中的应用。l963年,马柯威茨的学生威廉·夏普提出了一种简化的计算方法,这一方法通过建立“单因素模型”来实现。在此基础上后来发展出“多因素模型”,以图对实际有更精确的近似。这一简化形式使得证券组合理论应用于实际市场成为可能。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计算机的发展和普及以及软件的成套化和市场化,极大地促进了现代证券组合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当今在西方发达国家。多因素模型已被广泛应用在证券组合中普通股之间的投资分配上。而最初的、更一般的马柯威茨模型则被广泛应用于不同类型证券之间的投资分配上,如债券、股票、风险资产和不动产等。
  早在证券组合理论广泛传播之前,夏普、特雷诺和詹森3人便几乎同时独立地提出了以下问题:“假定每个投资者都使用证券组合理论来经营他们的投资,这将会对证券定价产生怎样的影响?”他们在回答这一问题时,分别于l964年、l965年和l966年提出了著名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这一模型在金融领域盛行十多年。1976年,理查德·罗尔对这一模型提出了批评,因为该模型永远无法用经验事实来检验。与此同时,史蒂夫·罗斯突破性地发展了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提出套利定价理论(APT)。这一理论认为,只要任何一个投资者不能通过套利获得收益,那么期望收益率一定与风险相联系。这一理论只需要较少的假定。罗尔和罗斯在1984年认为这一理论至少在原则上是可以检验的。

回答(2):

  现代证宏前券组合理论的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有:
  1.1952年,哈理•马柯威茨竖绝数发表了一篇题为《证券组合选择》的论文。这篇著名的论文标志着现代证券组合理论的开端。马柯威茨考虑的问题是单期投资问题:投资者在某个时间(期初)用一笔自有资金购买一组证券并持有一段时期(持有期),在持有期结束时(期末),投资者出售他在期初购买的证券并将收入用于消费或再投资。
  2.马柯威茨分别用期望收益率和收益率的方差来衡量投资的预期收益水平和不确定性(风险)。
  3.1963年,马柯威茨的学生威廉·夏普提出了一种简化的计算方法,这一方法通过建立单因素模型余首来实现。
  4.威廉·夏普、约翰.林特耐和简·摩辛分别于1964年、1965年和l966年提出了著名的CAPM。
  5.1976年,理查德·罗尔对CAPM提出批评,无法用经验事实来检验。
  6.1976年,史蒂夫·罗斯提出套利定价理论(APT)。
  7.罗尔和罗斯在1984年认为套利定价理论(APT)至少在原则上是可以检验的。

回答(3):

建立均值方差模型来阐述如何全盘考虑上述两个目标,从而进行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