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物质与技艺的统一。
在所有造型艺术中,物质材料对审美效应制约最大的是雕塑和建筑,不同的物质材料,对于雕塑晶的外观、气质、风格等均能产生巨大的影响,玉石、大理石、象牙、青铜、泥土等,其本身就蕴含着不同的审美意味。此外,技艺对于雕塑艺术也有重要作用,除了艺术创作所需的审美经验和艺术构思外,技巧性、制作性对雕塑也必不可缺,雕塑创作本身·就带有某种艺术制作的味道,雕塑家掌握的刀工,手法、技巧都对雕塑艺术的成败高低至关重要。
2)造型与观念的融合。
一般说,雕塑的题材大多较单纯。雕塑以实体性的形体为艺术语言,这使它在题材上受到很大 限制。这决定了雕塑的造型必须追求单纯明朗,必须舍弃生活现象中大量的偶然细节,选择那些最有概括性和最富表现力的:瞬间形体动作与表情来塑造静止而单纯的形象。然而,雕塑艺术的长处正在于把表现的单纯性同精神的内在性有机结合起来。雕塑所表现的内在的灵魂,所表现的情感、气韵、神采和精神,不能由外部注入,只能在形体的塑造中“自内向外”辐射。
雕塑是时代、思想、感情、审美观念的结晶,是社会发展形象化的记录。其作为一种艺术表现方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的观念而转变,雕塑艺术本身的概念也在大大的拓展,这使得雕塑艺术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和表现世界,突破了视觉的,三维的,静态的形式,使雕塑艺术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成为必然性。
在中国当代雕塑艺术曲折多变的发展历程中,如何学习西方现代主义力图解决雕塑本体语言和民族化精神,一直是中国雕塑家无法回避的问题。中国当代雕塑艺术虽然在表现形式上取得了多元格局发展的成就,体现了西式雕塑在中国当代话语背景下外在形式的嬗变;然而,由于雕塑创作者缺乏对东西方文化和艺术精神认识上的深入研究,对全球化与一体化、民族化与民间化、抽象化与符号化等概念产生混淆,造成雕塑作品缺乏现实的针对性,这显然阻碍了当代雕塑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