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高祖刘邦在打天下的时候,和手下的兄弟们说过要一起坐天下。等到政权建立后,虽然册封了七位异性王,但此时的刘邦为了自己的刘氏江山,开始翻脸不认人,大杀功臣,七位跟他出生入死的好兄弟多没有幸免。而唯有张良不但没有杀身之祸,刘邦还对他言听计从。
1、刘邦争夺天下时,张良尽心辅佐,对他有救命之恩。张良原本是战国时的韩国人,由于被秦朝所灭,为了报仇就加入了反秦大军,进而追随刘邦。在鸿门宴时,正是张良利用和项羽手下的关系,才让刘邦避免死在项羽手上。在以后征战中,张良也是尽心尽力支持刘邦。
2、刘邦政权建立后,张良及时退出权力中心,避开君王猜忌之心。在刘邦称帝后,大封功臣,而张良却激流勇退,转而去设立书院,教书育人。从一开始张良就向刘邦表明自己不看重权力,作为皇帝的刘邦自然很满意。等到政权稳固后,刘邦在清除各方势力的时候,张良就被排在了清理名单最下面。
3、张良得到吕后支持,让刘邦对付他有点困难。吕后是刘邦的老婆,本身就热衷权力,还有樊哙等开国功臣支持。在立太子过程中,正是张良的帮助,请来四公做说客,才没让刘邦废掉吕后的儿子,而另立太子。吕后一直对张良存在感激之情,迫于这种局面,刘邦在对张良的处理上,要三思而后行。
张良在刘邦打天下的时候就一直匡助他,还几次救了刘邦的命。刘邦当了皇帝,张良也不居功自傲,一直以臣子身份自居,刘邦对他很尊敬。
唯独对张良不杀,因为张良背后的靠山是吕后,刘邦不敢轻举妄动。再就是因为张良对刘邦有救命之恩,所以不杀张良,还听他的话。
张良是汉朝的开国元勋之一,与萧何、韩信同为汉初三杰。张良出身于韩国的宰相世家,其父亲由于国家的灭亡,而遭到了秦朝的杀害。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张良和秦朝有着不共戴天之仇。韩国被秦朝灭亡后,张良曾设计暗杀秦始皇,可惜最终失败了。可以说,张良一生最大的目标便是扶持一个新的皇帝,推翻秦朝的统治。同时,张良作为文臣,作为刘邦手下重要的谋士,他没有在军中担任职务,更没有韩信一样可以造反的实力,因此刘邦并不害怕张良会做出什么大逆不道的事情
刘邦不敢杀张良是因为张良对他尽心尽力而且非常会审时度势,在刘邦当权的时候懂得适时避开权力漩涡。同时张良背后有吕后撑腰,刘邦不敢轻举妄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