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古称大河,或直接叫河,没有黄字。由此看,古代黄河并不黄,黄是后来变成的。是什么因素使大河变黄?当然是泥沙进入大河才染黄了河水,由大河变成了黄河。
直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兰州以上黄河是清的,有祁连山挡住北来的黄沙。黄河源头是青藏高原上的雪山及草原,它们提供的河水是无沙的清流。过了兰州就进入了风成的黄土高原。黄土是风吹来的,它结构松散,块状无层理,孔隙度大,这些特点造成它极易被水流带走。
原始的风成黄土的地貌是平缓开阔的,盆地中堆积的是黄土塬,古时黄河流域的许多地名,都以塬命名,著名的如五大塬、董志塬、乐游塬,它们高高地耸立在渭河两岸。塬上几十到上百平方千米的大平塬。平塬向山岭过渡的是开阔的黄土梁,它们成波状起伏,没有深沟大壑,没有冲沟切割。它们向基岩石山逐渐过渡。
古时的黄土丘陵,必定是灌木丛生,向高处逐渐变成森林。虽然树下是黄土,但由于树木的根系密集,草原覆盖,故仍保持水土,很少流失。后来由于黄土的湿陷性,受到水分淋漓导致砂土陷下。逐渐由湿陷坑转化成落水洞,一连串落水洞因外侧的坍塌而成冲沟,黄土沟源的冲沟出现。低洼地地表水汇集成细沟、切沟,最后也形成有槽水流,在即使长满灌木的低地上形成冲沟。随着人群汇集成村落,落户的居民要开荒种地,烧荒开地,日常生活中举炊煮饭,于是灌木林成了坡地,大树被砍伐建屋做梁。这一毁林谋生的结果以居民点为中心,砍伐无情地向上游扩展,这是自然经济发展的必然。更由于奴隶主、封建领主要建规模庞大的庄院,各国君主要建宫殿,有组织大规模的森林砍伐开始疯狂地向深山老林侵入,于是便出现“阿房出,蜀山秃”的后果。
随着华夏民族的拓展,华夏文化的兴起,人口急剧膨胀,渭河流域、汾河流域平原地区土地成良田,慢慢向上游扩展。黄河两岸居民点以星火燎原之势向各支流侵入,随之而来的是水土流失逐渐明显,黄土高原中的沙土纷纷被一场场山洪冲入黄河,于是黄河日益变黄。大约在汉朝年间首先出现“黄河”的名词,到唐朝便不再有“大河”、“河”的专用名词,一概被“黄河”所代替。
黄土梁
原始的平缓开阔黄土地貌变得崎岖,黄土冲沟条条侵入,黄土塬首先被肢解,一系列单向沟谷深深切入平坦的塬,出现了“平陆不平沟三千”的景象。塬逐渐成为梁。而原始土坡由于冲沟纷纷切入,本来平滑凹坡,被切成陡峻逼仄的黄土冲沟,冲沟两侧再派生次一级支沟,于是单向水流侵蚀为主的黄土梁被切割成一块块孤立黄土小平台,终于形成了黄土峁。
随着黄土区地表植被被毁坏,终于形成赤地千里、童山秃秃、沟谷深切,一片干涸的典型的黄土高原地貌。黄土失去了植被的保护,形成“雨来洪水起,雨过千沟干”的局面,造成“有雨就涝,无雨即旱”的极端脆弱的生态环境。
经过统计,晋陕峡谷流域只占黄河流域14%表面积,却给黄河带入70%的泥沙。如今每年约有16亿吨(20世纪80年代数字)泥沙入黄河,其中4亿吨沉积在黄河的下游,每年淤高河床8~10厘米。上游则每年削低其高原0.5厘米。
水土流失是黄土高原的一大弊端。水对黄土地貌的改造是剧烈的。渭南董志塬公元前7世纪面积为1344平方千米,到了1950年只留下中间756平方千米仍是整块高平原,其余面积都被冲沟切割成黄土梁峁区。2700年面积缩小了45%,到了1968年,短短的18年,董志塬只剩下250平方千米的高平原,面积缩小了67%。可见黄土塬面积的锐减是以等比速度递进的,越是近代,破坏的速度越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