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碧华评价张爱玲
我觉得“张爱玲”是一口井——不但是井,且是一口任由各界人士四方君子尽
情来淘的古井。大方得很,又放心得很。古井无波,越淘越有。于她又有什么损失?
是以拍电视的恣意炒杂锦。拍电影的恭敬谨献。写小说的谁没看过她?看完了
少不免忍不住模仿一下。搅新派舞台剧的又借题发挥,沾沾光彩。迟一点也许有人
把文字给舞出来了。总之各人都在她身上淘,然而,各人却又互相看不起呢,互相
窃笑没有人真正领略她的好处,尽是附庸风雅,只有自己是十大杰出读者,排名甚
前。
张爱玲除了是古井,还是紫禁城里头的出租龙袍戏服,花数元人民币租来拍个
照,有些好看,有些不好看。她还是狐假虎威中的虎,藕断丝连中的藕,炼石补天
中的石,群蚁附膻中的膻,闻鸡起舞中的鸡——
文坛寂寞得恐怖,只出一位这样的女子。
王安忆评价张爱玲——(明显就刻薄了)
“先看张爱玲的散文。我在其中看见的,是一个世俗的张爱玲。她对日常生活,并且是现时日常生活的细节,怀着一股热切的喜好。
“张爱玲对世俗生活的兴趣与苏青不同。……她对现时生活的爱好是出于对人生的恐惧,她对世界的看法是虚无的。……张爱玲在领略虚无的人生的同时,她又是富于感官,享乐主义的,这便解救了她。……
“这是散文中,由自己直接告白出的张爱玲,在小说里,张爱玲就隐到了幕后。
“张爱玲小说里的人,真是很俗气的,傅雷曾批评其‘恶俗’,并不言过。就像方才说的,她其实也是不相信这些俗事有着多大的救赎的意义,所以便带了刻薄的讥诮。而她又不自主地要在可触可摸的俗事中藏身,于是,她的眼界就只能这样的窄逼。
当她略一眺望到人生的虚无,便回缩到俗世之中,而终于放过了人生的更宽阔和深厚的蕴含。从俗世的细致描绘,直接跳入一个苍茫的结论,到底是简单了。于是,很容易地,又回落到了低俗无聊之中。所以,我更加尊敬现实主义的鲁迅,因他是从现实的步骤上,结结实实地走来,所以,他就有了走向虚无的立足点,也有了勇敢。就如那个‘过客’,一直向前走,并不知道要到哪里去,并不知道前边是什么。孩子说是鲜花,老人说是坟墓,可他依然要向前去看个明白,带着孩子给他裹伤的布片,人世的好意,走向不知名的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