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阳冈武松打虎》是《水浒传》第22回,武松因在家乡失手打死了一个人,就躲到柴进家中避难,离家两年,武松才知道自己当年并没有将人打死,那人只是昏迷了,武松因为挂念胞兄便返回清河县。
在路过景阳冈时,见一酒家“三碗不过冈”,武松连喝18碗酒,并在景阳冈打死了一只老虎,知县听说武松打死了老虎,任命他为都头。那么武松当年连喝的18碗酒,放到今天又是多少度呢?
我国是酒的故乡,在酿酒历史上源远流长,古酒约分为两类,一种是果实谷类酿造的有色酒,一种是蒸馏酒,根据《世本八种》记载:仪狄始作,酒醪,变五味,少康(一作杜康)作秣酒。仪狄、少康是夏朝人,此时的酒应该都是果实类的酒。
夏代之后,农业得到了发展,谷物类的酒开始出现,在晋人江统在《酒诰》里记载:酒之所兴,肇自上皇……有饭不尽,委余空桑,郁积成味,久蓄气芳。本出于此,不由奇方。这句话的意思是将煮熟的谷物,丢在野外,在自然条件下,可自行发酵成酒。
古人应该是受到了自然发酵的启示,开始人工酿造,人工造酒就最早夏末可能就已经出现了,《战国策》经记载有:帝女令仪狄造酒,进之于禹。在当代考古当中,龙山文化遗址,就出土了一些陶制酒器。
在甲骨文当中也有造酒的记载,关于商朝的酒,影响最深的恐怕是商纣王“酒池肉林”,商人因酒误国,周代还颁布了“禁酒令”,不过到周穆王时期,管理又宽松了起来,各大诸侯王也都盛行饮酒。
汉代萧何也颁布过禁酒令:三人以上无故饮酒,罚金四两。虽说禁酒,但汉代酿酒业进步飞快,中国最古老的实物酒就是西安出土的汉代御酒,根据专家考证这是一种粮食酒,至今仍香醇可饮,可谓奇也。
在中国酒是一种文化,都是无酒不成席,从古至今,酒就占据着历史的一角,曹操喜杜康,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苍凉”,李白有“举杯邀明月的雅兴”、苏轼有“把酒问青天”的胸怀,欧阳修有“酒逢知己千杯少”的豪迈。
中国又是礼之国,酒也有酒礼,好酒也要配好的酒具,喝汾酒当用玉杯,唐人有诗云:“玉碗盛来琥珀光”,饮梨花酒呢?当用翡翠杯,白乐天杭州春望诗云:“红袖织绫夸柿叶,青旗沽酒趁梨花”。
葡萄酒,就得用夜光杯: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绍兴状元红须用古瓷杯,最好是北宋瓷杯,古代文人之风雅,恐怕也只能从古代诗词文献当中窥探,不过这《水浒传》满是英雄气概,自然跟文雅人士一样,好酒配好酒具,都是大口喝酒,大块吃肉。
这武松连喝18碗酒,豪气可见一斑,武松是北宋年间的人,北宋时期酒多为米酒和黄酒,酒家说:俺家的酒虽是浊酒……来我店中吃了三碗的,便醉了。浊酒是没有过滤的酒,呈现浑浊状,
古人比较喜欢喝浊酒,嵇康在《与山巨源绝交书》中说:浊酒一杯,弹琴一曲。范仲淹《渔家傲》中也有: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浊酒就是米酒,米酒的度数是6~15度,以古代酿酒的技术不足以达到15度,我们取10度来算,北宋年间,民间用的土碗,容量是5两左右(当时1斤3碗,1斤16两),也就是说,武松喝掉了9斤米酒。
按照度数来换算,9斤米酒相当于喝掉了450ml的酒精,以52度的白酒为例,一瓶500ml的白酒含有260ml的酒精,也就是说,武松相当于喝掉了1.7斤的白酒,不仅如此,他还跑到山上打死了一只老虎,恐怕这战绩无人能破。
按照正史来讲,武松是不可能喝掉这么多酒的,武松进店时要了二斤熟牛肉,《礼记·王制》记载: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庶人无故不食珍。《周礼·天官》又说:食用六谷,膳用六牲,饮用六清,馐用百有二十品,珍用八物,酱用百有二十瓮。
古人吃饭也是有规定的,牛是劳动力,三国之前,牛都用作作战和祭祀,只有在祭祀时才能杀牛,哪怕是北宋年间,牛肉也不随便就能够吃到的,包拯就处理了一个割牛舌案,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杀牛是犯罪的,当时最流行的是猪肉。
不过《水浒传》是武侠小说,不管是武松连喝18碗酒还是景阳冈打虎都是为了塑造武松的形象,武松归顺梁山时,坐第十四把交椅,为十大步军头领之一,被招安之后,跟随宋江南征北战,平定方腊之后,便在六和寺出家了。
武松在打虎前喝的十八碗酒,放在今天也就是10来度,古时候都是米酒,度数都不高。
放在今天也就是个十几度,度数应该不是很高,古代大都是用食物酿酒,这种酒的酒精度数都不是很高。
那时候的酿酒工艺并不发达,那种酒度数很低,大概也就五六度的样子,加上古人的身体素质棒,所以喝不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