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首先要厘清一个问题:日本人自诩的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天皇制”并不是真实存在的,甚至连起码的考古证据都没有。抛开夹杂不清的“天照大神造人”的荒诞传说,早在七世纪中叶之前,日本连文字都没有,自然不存在所谓的“天皇”一词,当然也没有所谓的“天皇”了。从中国史书的记载来看,直至公元四世纪,日本还是奴隶制的部落散居时代,酋长的权势和影响非但不能与中原的天子相比,连诸侯都不如,倒与解放前川西云贵等地少数民族中的土司“王爷”差不多。更让历史学家咋舌的是,在“天皇”一词出现之后,日本的统治者竟然将自己几十代的祖先都追封了一遍(不管他们是不是都像韦小宝的爹一样令人怀疑)。这种倒推式的历史编造狂想症,实在令人齿冷。其荒谬之处,就像我们今天为了观感起见,硬要将夏商周三代天子的尊号“王”统统改为“帝”一样可笑。如把桀改名为“夏幽帝”,纣王改名为“商炀帝”,周文王改名为“周文帝”,连我们自己都会感到无聊的。 其次,“天皇”是中国古代的君王尊号,日本人为什么要剽窃它呢?最大的可能,是唐高宗时代的遣唐使所为。当时,唐高宗自称为“天皇”,而武则天自称为“天后”。日本遣唐使在中国生活的时间长短不一,但即使懂中文的人也未必明白一个事实:在正常的情况下,中国人无论是书面还是口语,一般都不会直接称呼天子为“皇帝”,而称之为“圣上”“陛下”,就像西方人不会叫自己的父亲为“father”一样。所以,遣唐使们不明就里,很可能误将唐高宗的“天皇”当做了正式的最高统治者的名号,并原封不动地拿回去给自己的酋长用了。 那么,“天皇”和“皇帝”究竟谁的地位更高呢?当然是后者!这一点,我们有明确的史料为证。《史记》中《秦始皇本纪》一文,在统一六国之后,嬴政不满足于仅仅当一个王,要求臣下为之重拟尊号。为此,有如此一段文字:“臣(李斯)等谨与博士议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王(嬴政)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天皇<泰皇<皇帝 在这里,我们还需要强调的是:“皇帝”是嬴政发明的组合词,“帝”的位次是高于“皇”的。“皇”是人间圣王的象征,而“帝”却是至高无上的天神,两者之差异明显。这样的证据很多,如秦始皇称帝之后,将自己的父亲——已故的秦庄襄王追封为“太上皇”,而不是“太上帝”;刘邦称帝之后,也将自己的父亲——活着的刘太公尊为“太上皇”;东汉“禅让”给曹魏多年之后,最后一个皇帝刘协也死了。关于他的谥号,魏国的臣子就引发了一场争论,有人认为应该谥号为“皇”,以示其地位已经低于在位的魏帝;但是,可能是为了表明政治上的继承性,更怕蜀汉借机生事,刘协最终还是追谥为“汉献帝”。这一段公案,《三国志》中有明确记载。 最后,我们还要特别指出,中国古代的史学家是有闻必录的,尤其是政治制度,更是巨细靡遗。在三国和南北朝的史书中,甚至连远在西方万里之遥的东罗马帝国的议会制度都有记载(虽不精确,但是指出了其特点:君权受制于议会,君王干不好会被议会罢黜,然后公议一个贤人为新的君王,而“旧王不敢怨”一句,尤为传神)。如果近在咫尺的东邻有一套独立的完善的君主传承体系,是绝对不会视而不见的。显然,“受命于天”的“天子”的概念,是在中国文化传入日本之后,被日本人移植了过去,并编造出了所谓的绵延不绝的“世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