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干预:孩子自残怎么办?

2024-12-03 17:53:02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当一个人有过多的负面情绪,例如,愤怒、焦虑、挫败感等,表达、处理情绪的能力又尚未发展成熟时,就有可能用自残来减轻痛苦,把自残当成应对压力的方式,特别是少年。 我女儿今年15岁,刚上初二,放学后就跑出去玩,不叫不回家。女儿说“在家老挨骂,太压抑”,感觉“被监视”,“真不自在”。在外边快乐,想干什么干什么。她爸特别亲孩子,从小什么事都由着她。前几天,发现她有男朋友,我狠狠揍了她一顿,放学后,不准她出去玩,她就学也不上了,整天在家摆弄手机,上网聊天,我就没收了她的手机,拔了家里的网线,她就开始用刀子割小臂背部,有时候割得很深,能抠下一块肉来,然后,再倒过来滴血,看着那个血往下滴。还笑着问爸爸:“怎么一点不疼呀?” 一位母亲心理解析:自残是指人对自身肢体和精神的折磨。自残的原因,常见有以下一些:期望值过高或不现实的人,往往会比其他人能感受到更多的挫折,体验到更多的痛苦。例如,你女儿对“自由”的期望值就不现实。为了调节情绪当一个人有过多的负面情绪,例如,愤怒、焦虑、挫败感等,表达、处理情绪的能力又尚未发展成熟时,就有可能用自残来减轻痛苦,把自残当成应对压力的方式,特别是少年。为了转移焦虑、抑郁有些人会习惯于通过增加自身肉体的痛苦来减轻精神的痛苦。为了获得快感人的肉体受创时,脑部会分泌一种物质,叫“内啡肽”,可以让人产生一种短暂的欣快感。有些人尝到“甜头”后,会习惯性地自虐。为了其他获益为了逃避惩罚而进行的逃避性自残,例如,你女儿有可能借自残而拒绝承担一个学生应尽的义务。自残者身边通常不乏关心她(他)的人,通常习惯于以自残行为博取关心,甚至控制身边重要的人。例如,你女儿有可能因为自残,争取到更大的个人“自由”。为了自我惩罚对自己较无自信或容易自责的人,容易用自残来表达对自己的愤怒或惩罚自己的过失。父母对孩子要求过高、批评过多,可能会让孩子变得自卑,如果未来遭遇挫败,容易用自残来惩罚自己。一时冲动冲动时的“偏激”,也能导致自残。比如,赌气、反抗、发誓等。外部压力这种自残是被迫的,自残者并不愿意自残。例如,以肢体伤害为目的的赌博的履约。惩罚失当惩罚失当会使孩子认为她是“坏孩子”,容易伤及孩子的自尊和自信。相比之下,“利用后果”有时比一般惩罚效果更佳。例如,能帮孩子锻炼自律并帮助他们把自己看成“好人”。心理干预:1、正确运用惩罚。惩罚与表扬相结合。例如,在问题中发现闪光点,该肯定肯定,该批评批评。惩罚与指导相结合。例如,在没收手机,拔掉电脑的时候,要告诉孩子过早交男朋友,荒废学业可能引发的后果。惩罚与规则相结合。例如,惩罚是为了帮助孩子建立规则意识,不是为了“出气”、“解恨”。不要伤及孩子自尊。例如,不要辱骂、殴打。“过犹不及”。例如,惩罚日常化、口头化,不仅会使孩子对惩罚的感受性大大下降,还会引发孩子的“超限逆反”。2、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良好的亲子关系是有效沟通的前提,如果和孩子的关系太紧张,家长的话,可能就很难影响到孩子了。3、通过改变环境来帮助孩子。例如,孩子因为“在家老挨骂,太压抑”,不愿意回家,家长想让孩子愿意回家,设法让家庭气氛宽松一些、友善一些就可以了。4、注意矫正方式的多形态。例如,正面教育、榜样影响、行为矫正、自然后果法等。5、积极寻找并利用孩子自身的心理资源。例如,精力体力充沛,可塑性强,自尊心强,渴望友谊和接纳等。6、强化适当行为,削弱不适当行为。例如,针对孩子激烈的不良情绪和行为,不予理睬或让其目标不能达成,或许效果会更好一些。大声的批评,其实,也是一种关注,可能也会成为对不良情绪和行为的增益。另外,幽默一下,也是不错的办法。7、协助孩子解决“问题”。很多心理问题是由现实问题引发的,解决了现实问题,心理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在孩子需要我们时,如果我们能“该出手时就出手”,对夯实孩子的安全感和自信心可能很重要。8、教给孩子遇到问题时运用健康、成熟的应对方式。例如,学会与人沟通,把自己心中的困惑、不满及时表达、宣泄出来,而非通过病态的自我戕害,来转移“痛苦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