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控岩控矿作用

2025-04-13 01:30:40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通过对区内大埔、蕉岭、梅县、丰顺、饶平一带,以及邻区某些典型斑岩型和热液裂隙充填型铜多金属矿床的构造特征、航磁异常带展布、卫星照片解译和控岩控矿规律的研究表明,在印支运动以前,以升降运动为主,断裂作用为辅,但断裂规模较大,多为基底断裂,往往成为燕山期成岩成矿的熔体和流体的通道。区内构造形迹按走向划分出东西向、北东向、北北东向、北西向、北北西向和南北向六组,在同条断裂中有时可见多种不同性质的构造岩,反映出构造形迹具有多期活动、多次叠加的特点。虽然岩浆岩体和铜铅锌银多金属矿床(点)在区内不同构造单元均有分布,但是不同岩石类型和不同成因类型矿床(点)在时空分布上具有较明显规律性,受到不同时代形成的构造形迹的制约。

1.东西向构造带控岩控矿作用

燕山早期成岩成矿期是研究区及其邻区的重要的铜多金属矿床形成时期,也是东西向构造带强烈活动的时期之一。目前已发现的玉水、汾水、三门凹等地的早期辉绿岩,大宝山和钟丘洋次英安斑岩都受东西向及次级构造控制,岩体多直接产于东西向古老断裂旁侧的次级断裂中。玉水辉绿岩体的围岩为晚古生代地层。根据玉水富铜矿体的矿石年龄(189.7Ma)和早期辉绿岩内叠加着大量铜多金属矿化,以及岩体、矿体均受东西向构造控制,推测东西向断裂带在切割石炭纪忠信组与壶天群接触界面时,派生出一系列的构造形迹,为早期辉绿岩墙侵入以及铜多金属矿化提供了良好的成岩、成矿空间(图2-1、2)。钟丘洋铜矿区的火山-侵入岩明显地受东西向基底断裂控制;钟丘洋铜矿体产于次英安斑岩(Rb-Sr等时线年龄为154Ma)与流纹质火山碎屑岩(Rb-Sr等时线年龄为174Ma)接触带附近,矿石的主要金属矿物黄铜矿、闪锌矿、方铅矿、黄铁矿、斑铜矿等呈浸染状、细脉浸染状分散于岩体及火山岩中,并呈细网脉状穿切岩体及火山岩,形成了本区及其邻区燕山早期与中基性岩浆活动有关的两个中型铜多金属矿床(钟丘洋是粤东地区唯一的中型斑岩型铜多金属矿床;玉水是粤东北地区唯一的中型热液裂隙充填交代型富铜多金属矿床)。

2.北东—北北东向和北西—北北西向构造控岩控矿作用

北东—北北东向和北西—北北西向断裂是燕山期形成的最重要的构造形迹,它控制了这一时期形成的火山-侵入岩(即燕山第三、第四期花岗岩类)及与其有关的铜铅锌银金矿床(点)的分布。

燕山中期是本区岩浆活动、火山作用最重要的时期,区域上不仅大面积出露燕山第三期大埔黑云母花岗岩基、坪沙黑云母花岗岩基、黄竹塘黑云母花岗岩基和紫金山早期黑云母花岗岩基,而且还广泛分布有燕山晚期形成的安山岩、安山玢岩和火山碎屑岩类。在空间展布上,它们主要受北东—北北东向或北西—北北西向断裂或断陷控制,其次受东西、北东等方向的断裂构造控制。该阶段形成的矿床主要有梅县宝山大型银多金属矿床和潮安厚婆坳大型银多金属矿床,以及梅县丙村银屎中型铅锌矿床等,成矿时代为135~145Ma。

梅县宝山银多金属矿床是研究区及其邻区规模最大的一个银矿床,它位于嵩山东西向断裂南侧,宝山北东向断裂西侧,嵩山与宝山断裂组合构成的“入”字型构造的内侧。矿体赋存于下侏罗统金鸡组,明显受断裂构造控制,已发现的20条银锑矿脉有15条呈北北东走向,5条呈近东西走向。北北东向的次级断裂为张扭性,而近东西走向的断裂为压扭性。北北东组矿脉稳定性好于近东西向组矿脉。

潮安厚婆坳银多金属矿床位于北东向潮安-晋宁断裂带与北西向田东河断裂带交汇处,主要控矿断裂有北东向、北东东向、北西向、北北西向四组。矿体主要产于馒头山二长花岗岩体向南东突出的外接触带的小坪组的构造破碎带中,矿脉多数与地层斜交。主要受北西向和北(北)东向断裂构造控制。

图3-1 紫金山地区地质略图(据闽西地质大队八分队资料改编)

1—上白垩统沙县组砂岩、粉砂岩;2—下白垩统石帽山群中酸性火山岩;3—上泥盆—中石炭统石英砂砾岩、砂岩、泥岩及灰岩;4—下震旦统楼子坝群变质粉砂岩、砂岩、千枚岩等;5—燕山晚期花岗闪长岩;6—燕山早期花岗岩;7—石英斑岩;8—英安玢岩;9—隐爆角砾岩;10—金/铜矿(化)点;11—火山机构;12—断裂和不整合

图3-2 3线蚀变岩分带地质剖面图(据闽西地质大队八分队剖面图编制)

1—硅质交代岩带;2—石英迪开石蚀变岩带;3—石英明矾石蚀变岩带;4—石英绢云母蚀变岩带;5—金矿体;6—铜矿体;7—蚀变岩带界线;8—穿脉坑道

燕山晚期(90~110Ma),仍以北东—北北东向与北西—北北西向断裂构造作用为主,控制着燕山第四期和部分第五期岩浆岩分布,主要形成浅成、超浅成的小侵入体,斑岩类小岩株、岩墙、岩脉。燕山晚期是研究区及其邻区斑岩型铜多金属矿床(点)最重要的成矿期,而这些矿床明显受北东—北北东向与北西—北北西向断裂构造控制。如山心斑岩型铜多金属矿区的花岗闪长斑岩(104.3Ma)、花岗斑岩、石英斑岩岩株、岩墙、岩脉以及铜、钼、铅化探异常、硅化交代岩等均明显地受北东—北北东向和北西—北北西向断裂控制(见图2-1)。紫金山铜多金属矿床位于北东向断裂带与北西向断裂带组成的网格状构造的结点上。北西向断裂和北东向断裂活动,导致区域燕山晚期上杭火山断陷盆地的发育形成。其中,北东向断裂常常是上升或下降地块的边界。两组断裂的交汇处,多为火山活动中心,区域上已发现多个火山机构,如紫金山、二庙沟、赤水等以及燕山晚期中酸性浅成—超浅成侵入体均分布在上述构造结点上(图3-1)。紫金山铜金矿床位于紫金山北西构造带中部。紫金山早期花岗岩(锆石U-Pb年龄为157Ma)呈北东向延伸,是矿体的主要围岩。晚期花岗闪长(斑)岩(Rb-Sr年龄为100Ma±1Ma)。紫金山火山机构中超浅成相的英安玢岩(Rb-Sr年龄为76Ma±4Ma)受北西和北东向断裂的复合控制,总体上呈北西向分布,在其周围分布的隐爆角砾岩脉也主要呈北西向分布,其次呈北东向延伸。主要铜矿体及其蚀变岩带亦受北西向断裂、裂隙控制(图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