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首诗的含义表达出了作者对事情无法圆满的无奈之情。
出自:宋代蔡襄的《十三日吉祥探花》
原文:
花未全开月未圆,寻花待月思依然。
明知花月无情物,若使多情更可怜。
译文:
花没有全部开放,月亮也没有变圆,寻找花朵和月亮,依然找不到。明明知道花和月亮都是无情的东西,如果对他们多情那真的是可怜。
创作背景:
蔡襄为官三十余年,不仅政绩显著,在科学文化方面也作出重大贡献,曾撰《荔枝谱》一卷、《茶录》二卷(或作一卷),是世界上最早介绍荔枝的专著。他所创制“小龙团”茶,品质较“龙凤茶”更精。
蔡襄在当时,除了精心制作了“小团茶”,使建茶一步登天驰名全国外,又鉴于陆羽的《茶经》,未能把闽产指出,使建茶淹没不彰;而丁谓所著的《茶图》,仅论及采制,没有说明烹试的方法,于是,蔡襄将他自己的研究心得,撰写成《茶录》一书,共二篇,800多字。
上篇论茶,下篇论茶器,都属于烹试的方法。凭他丰富的经验,独特的见解,再配以当世优秀的书法,使这一著作,堪称“稀世奇珍,永垂不朽”。
宋代建茶能名垂天下,与蔡襄的提倡和推荐是分不开的。据说,当时论茶者,没人敢在蔡襄面前发言,恐班门弄斧,自讨没趣。《茶录》除了上进给皇帝鉴赏外,还勒石以传后世。
这不但对福建茶业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而且对日本具有美学艺术的“茶道”和世界茶业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十七世纪初,中国茶叶输入欧洲及其它地区,成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并且有日渐风靡之势。蔡襄的《茶录》,对福建茶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前人评曰:“建茶所以名垂天下,由公(蔡襄)也。”
虽然人们知道花月不是像人一样能够感受到情感的,不能因为知道了你的感受就随你心愿。在花月无情的情况下还自作多情,是很可怜的。
原文:花未全开月未圆,寻花待月思依然。明知花月无情物,若是多情更可怜。
出处:宋代·蔡襄《十三日吉祥探花》
释义:花一旦全开,马上就凋谢了;月亮一旦全圆,马上就缺损了,而未全开、未全圆,是人的心中有所期待、有所憧憬。虽然看到的事物是不完美的,但是人们还是不愿意接受这个现实,一心找到完美的花月。
扩展资料:
赏析:这首诗后被引用作为禅语诗,讲的是是禅宗推崇的一个人间最美的境界。整首诗就是劝导人们不要钻牛角尖,不要老希望任何事都能随心所欲达到完美,要知足长乐。
作者简介:蔡襄,字君谟,汉族,兴化军仙游县(今枫亭镇青泽亭)人。北宋著名书法家、政治家、茶学家。蔡襄任泉州知府时,主持建造了中国现存年代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桥泉州洛阳桥;任福建路转运使时,倡植福州至漳州700里驿道松;
在建州时,所著《荔枝谱》被称赞为“世界上第一部果树分类学著作”。蔡襄工书法,诗文清妙,其书法浑厚端庄,淳淡婉美,自成一体,为“宋四家”之一。有《蔡忠惠公全集》。
整首诗的含义是:劝导人们,凡事不要钻牛角尖,不要老是希望任何事都能随心所欲,借此达到完美的境界,这是不可能的,一个人要知足常乐。。这首诗后来被引用作为了偈语诗,讲的是禅宗所推崇的一个人间最美的境界。
其全文如下:
花未全开月未圆,寻花待月思依然。
明知花月无情物,若是多情更可怜。
出自北宋蔡襄《十三日吉祥院探花》
赏析
这是一首禅语诗。是禅宗推崇的一个人间最美的境界。第一句,花一旦全开,马上就要凋谢了;月亮一旦全圆,马上就要缺损了,而未全开、未全圆,仍是人的心中有所期待、有所憧憬。第二句,虽然看到的事物是不完美的,但是人还是不愿意接受这个现实,一心找到完美的花月。第三句,虽然知道花月不是像人一样能够感受到情感的,不能够由于知道了你的感受就随你心愿。第四句,在花月无情的情况下还自作多情是很可怜的。
整首诗就是劝导人们不要钻牛角尖,不要老希望任何事都能随心所欲达到完美,要知足长乐。
于丹在《论语心得》的讲座中,讲到先哲的一句话,“人生最完美的境界是‘花未全开月未圆’”
作者
蔡襄(1012年3月7日—1067年9月27日),字君谟,汉族,福建路兴化军仙游县慈孝里赤湖蕉溪(今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枫亭镇九社青泽亭)人 。北宋著名书法家、政治家、茶学家。
天圣八年(1030年),蔡襄登进士第,先后任馆阁校勘、知谏院、直史馆、知制诰、龙图阁直学士、枢密院直学士、翰林学士、三司使、端明殿学士等职,出任福建路转运使,知泉州、福州、开封和杭州府事。治平四年(1067年),蔡襄逝世。累赠少师,谥号“忠惠”。
蔡襄为官正直,所到之处皆有政绩。在泉州时,主持建造万安桥(洛阳桥) ;在建州时,倡植驿道松七百里驿道松,又主持制作武夷茶“小龙团”。所著《茶录》总结了古代制茶、品茶的经验,而《荔枝谱》则被称赞为“世界上第一部果树分类学著作” 。蔡襄工于书法,诗文清妙,其书法浑厚端庄,淳淡婉美,自成一体,为“宋四家”之一。有《蔡忠惠公全集》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