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历代王朝为前朝修史已成为制度。
我国史学历来十分重视历史的连续性发展,孔子讲三代之礼,司马谈称赞周公、孔子对历史连续性表述方面的贡献,司马迁的《史记》更是具体地写出了自黄帝以来至汉武帝时约三千年的历史进程,这些论述本质上都是在讲历史的连续性发展。
自班固《汉书》问世后,尤其是唐代设立史馆把修撰前朝史作为史馆修史活动的重要方面,于是历代王朝为前朝修史成为制度,自《史记》至清修《明史》,凡“二十四史”,成为记录中华文明连续性发展的主要历史文献。
这种对历史发展连续性的重视以及为此所作出的不懈努力,对于增强国人的历史意识、维护和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产生了巨大作用。
盛世修史、丹青绘史,以浓墨重彩的画笔来彰显具有5000年文明历史的民族精神、辉煌成就、创造成果和杰出人物,是一项需要持续努力才能达成的文化基础建设事业。
艺术家想用一张画、一件雕塑表现历史的多元性,需要通过典型性手法创造性地塑造历史,可能一个人物表情、一个眼神就已经蕴含了多种历史的暗示。
国家在日益强大之时,更需要建立自己的文化传承体系,树立中华民族的历史观,自信地面向世界,在国际语境中建立自己的话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
还原历史的尝试不过是要把人们带入历史的真实情景中去思考历史。在这历史表象的背后,不仅是一个民族悲怆的记忆,还有“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的警钟长鸣。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学苑论衡:与时代互动是史学发展的动力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名家谈中国美术重大历史题材创作:伟大时代需要“盛世修史”
1、对于一个新的王朝来说,保持这种记录的延续性,具有相当大的宣传价值。首先,由官方出面编修前朝的历史,使人们觉得新的王朝是十分宽宏大量的。更为重要的是,通过编修前朝的历史,有助于建立新旧王朝间代谢延续的关系,从而使得新的王朝成为一系列前后延续的正统王朝中的一员。能够获得这种正统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
2、编写前朝历史的另一个价值,就在于它可以笼络一些依然效忠于前朝的文人学士。如同孝顺的儿子把编写自己已故父亲的传记看作是自己应尽的义务一样,这些忠臣义士也认为,编写好前朝的历史,是他们义不容辞的职责。因为,在他们看来,这是他们报效前朝的最后一次努力。故而,这些忠于前朝的文人学士,一般都很难拒绝当朝统治者要求其参加修史工作的邀请。如果他们接受了邀请,这样便为日后的进一步合作开创了先例。
3、与“为什么”问题有关的另一项原则,就是以史为鉴。以史为鉴这一原则,可以追溯到古代。如前述明太祖的言论所显示的那样,这种功利主义的修史观,一直贯穿着长期以来的中国史学。
强者是不怕面对历史的!
中国的历史有一个最伟大的传统,就是无论哪个朝代,当政权稳定下来以后,必然有人或国家组织完成前朝的历史。所以我们现在才能看到所谓的“二十四史”,以及“二十五史” “清史稿”。特别后来,编史已经成为一项国家性质的重大活动,参与其中的都是当时最博学的人。
这个伟大传统的最大意义在于,一个胜利者对一个失败者历史的尊重,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化的认同。改朝换代,但民族、文化是延续的。历史就是历史,你可以按自己的方式去描述,但如果你连描述整理的行为都没有,那一切都无从谈起了。任何一个朝代,都不可能凭空产生,记录历史是反思历史的起点。连历史都不能严肃地记录,一切都无从谈起。
有吗?我不确定额。不过如果有的话,一般是前朝连着本朝一起写。
记前朝的历史主要有两个目的:
①贬低一下前朝,大大褒扬一下本朝。
讲讲前朝暴君昏庸无道、苛税重赋,
百姓怨声载道、不堪重负,
暴君人人得而诛之啥啥啥的;
从而反衬本朝皇帝之英明神武、盖世无双,
百姓安居乐业、祥和富足、国泰民安,
开国皇帝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等等。
②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吸取前朝亡国之教训,开创富足之盛事。
如果记本朝的历史:
①为了让后人了解其丰功伟业。
②如果史官刚正不阿的话 ,写史也可起到监督皇帝的作用。
美化自己,确定自己的“正确性”。
因何而兴,以何而亡。以史为鉴,传诸后世教训子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