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里的孙悟空会驾筋斗云,精通七十二般变化,是唐僧取经途中的得力助手。但是对于孙悟空的历史原型,一直以来众说纷纭,主要可以总结为外来说、本土水怪无之祁说、石磐陀说和悟空和尚说四种。
外来印度神猴哈努曼说这一说法的首倡者是胡适。当年胡适说“我总疑心这个神通广大的猴子不是国货,乃是一件从印度进口的。也许连无支祁的神话也是受了印度影响而仿造的。”经过一番排查,胡适最后终于认定孙悟空本是舶来品,其源头来自印度神猴哈努曼。赞同这一说法的,当时还有陈寅恪、郑振铎等学者。
哈努曼(Hanuman),别名哈鲁曼,印度史诗《罗摩衍那》的神猴,拥有四张脸和八只手。它是享誉印度的一只神猴,擅长变化。胡适根据《罗摩衍那》里的"楞伽城大战"(BattleofLanka)中大闹无忧园的情节,推测这一经典桥段后来被改编成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故事。
陈寅恪先生根据他丰富的佛教知识进一步考证出“大闹天宫”的故事本是来源于两个毫不相干的印度民间故事,后来随着宗教传播进入中国,为民间逐步吸收。
胡适提出孙悟空的原型是哈努曼后,鲁迅就和他产生了意见分歧,认为是本土的淮水水怪无之祁。后来更多本土学者也倾向于此说,民间人士出于保护国粹的需要也大多对神猴哈努曼说不能接受。从印度教在中国的影响来看,神猴哈努曼在中国民间留下的痕迹很少,这也为这种观点留下了商讨的空间。
淮水水怪无之祁说如果说胡适主张孙悟空是舶来品,那么鲁迅先生则认为悟空是本土原生的。他根据《山海经》等古代典籍的记载,考证出淮水水怪无之祁极有可能是孙悟空的原型。无支祁是古代神话中的水怪。他的形状像猿猴,塌鼻子、凸额头、白头青身、火眼金睛,而且力大无穷,常在淮水兴风作浪,危害百姓。大禹治水时,擒住无支祁,用大铁索将其锁住并镇于淮阴脚下。这个故事与《西游记》一书中孙悟空大闹天宫后被如来佛祖镇压在五行山下的故事情节颇为相似。无支祁的形象与镇于山下的传说,无疑与孙悟空有很多近似之处。
吴承恩等人后来创作《西游记》的时候很有可能也是受到了流传在民间的无之祁传说的影响,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悟空大闹天宫、被镇在五行山下的故事。
石磐陀说这种观点认为孙悟空的原型为《三藏法师传》所载玄奘西行最困难时所收的徒弟、甘肃人石磐陀。石磐陀是胡人,当时称为“胡僧”,在唐僧取经中所起的作用与孙悟空相似,而且胡僧与“猢狲”音近。最有意思的是这个石磐陀曾经也想伤害自己的师傅,被玄奘法师谴责。这幕情节倒是和《西游记》里唐僧、悟空师徒关系的变化颇有些类似。但是也有专家表示石磐陀的能力远不如孙悟空,以他为原型未免太高看了这位胡僧。
唐代高僧释悟释悟空俗家名为车奉朝,是唐代已知最后一位西行求法的僧人。他在今天巴基斯坦白沙瓦期间突然染上重病,便发愿病愈后出家为僧。不久后果然病愈,车奉朝也就出家改名为释悟空。这位大师周游西域多地,后来回到长安,受到当时的唐德宗的接见。释悟空前后历时四十年求取真经佛法,后人推测他的这段经历很有可能成为后代创作《西游记》的素材。
总的来看,孙悟空的历史原型这一问题并不是一个单一封闭的答案可以解决。
v印度神猴哈努曼、淮水水怪无之祁的故事都有可能成为孙悟空原型的一部分,因为文学艺术本身就是包罗万象的。我们也不能因为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而否认孙悟空的异国文化来源的可能性。一方面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另一方面多民族共有的文化财富也是值得我们去珍惜的。对于孙悟空的历史原型究竟是谁这一问题,或许后人还会给出更多不同的答案,但《西游记》的魅力依然存在,吸引一代代读者去领会作者那无垠的想象力。
是胡僧,他是西域的外来僧人,也就是现在印度那一块地区,因为孙悟空超超凡的能力,真的超级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