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林冲被“逼上梁山”具有典型意义。《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节选自《水浒传》第十回,是最精彩的回目之一。它具体地向我们展示了在封建统治者一逼、再逼、逼得无路可走的情况下,林冲终于由逆来顺受、委曲求全到拔刀而起怒杀仇敌,走向反抗的道路。那么课文是怎样刻画林冲性格的转变的?
理清故事情节:
第一部分( 引子,第1节): 林教头沧州遇旧知。
包括插叙和林、李对话。作用: 交代主要人物、事情起因。点明林冲与高俅的尖锐矛盾,说明林、李亲密关系,留下李小二感恩图报的伏笔。
第二部分( 开端,2-5 节)::陆虞侯密谋李小二疑虑警惕,林教头识破阴谋,怒林冲买刀寻敌。
矛盾的展开:林冲刺配沧州后,高俅派陆谦追踪而来,密谋策划,新的冲突酝酿。没有平铺直叙,设置悬念,没有交代来酒店的是什么人,而是通过李小二夫妻的观察,写出来人的鬼鬼祟祟,说话偷偷摸摸,手段卑鄙阴险。再写林冲根据李小二提供有关来人的身材、相貌、年龄等分析断定是陆谦,使故事情节引人入胜。林冲买刀寻敌,矛盾进一步激化。
这一部分体现了林冲的性格特点是:逆来顺受,委曲求全,对仇人认识不清,复仇心理并不强烈。
第三部分( 发展,6-9 节):林教头接管草料场。
接管草料场——交割——沽酒。
本段是由陆谦的谋害到林冲杀人报仇的过渡,表面看,紧张形势缓和下来,实际上,事态正按照陆谦的预谋发展。表面上的平静掩盖着一场生死搏斗,预示着矛盾即将进入高潮,为后文埋下伏笔。
这一部分体现了林冲的性格特点是:随遇而安,委曲求全,心存幻想。
第四部分( 高潮和结局,10-12自然段): 风雪夜山神庙复仇。
三个自然段::破庙借宿——偶听真情——报仇雪恨。
林冲性格变化的转折点,与前文照应,让陆谦等人通过对话把阴谋的主使者、原因、内容、执行经过,不打自招作了全盘交代,促使林冲性格发生根本转变。
这一部分体现了林冲的性格特点是:忍无可忍,彻底绝望。
故事情节以林冲的主要性格特征为线索,表现林冲由忍辱负重到奋起反抗的思想发展过程,林冲由安于现状到奋起反抗,完全是被一步步逼出来的,在那样的一种社会环境下,官府黑暗,陷害忠良,怎么会有林冲的好日子过呢?本来他有一个幸福的家,但是被百般的陷害和破坏,最后导致家破人亡。“是可忍,孰不可忍”。最后终被逼得无家可归而走上梁山。有力突出“官逼民反”这个主题。
2.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精彩片断赏析
郑屠右手拿刀,左手便来要揪鲁达;被这鲁提辖就势按住左手,赶将入去,望小腹上只一脚,腾地踢倒在当街上。鲁达再入一步,踏住胸脯,提起那醋钵儿大小拳头,看着这郑屠道:“洒家始投老种经略相公,做到关西五路廉访使,也不枉了叫做‘镇关西’!你是个卖肉的操刀屠户,狗一般的人,也叫做‘镇关西’!你如何强骗了金翠莲!”扑的只一拳,正打在鼻子上,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却便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郑屠挣不起来,那把尖刀也丢在一边,口里只叫:“打得好!”鲁达骂道:“直娘贼!还敢应口!”提起拳头来就眼眶际眉梢只一拳,打得眼棱缝裂,乌珠迸出,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红的、黑的、紫的都绽将出来。
两边看的人惧怕鲁提辖,谁敢向前来劝。
郑屠当不过,讨饶。鲁达喝道:“咄!你是个破落户!若只和俺硬到底,洒家倒饶了你!你如今对俺讨饶,洒家偏不饶你!”又只一拳,太阳上正着,却似做了一个全堂水陆的道场,磬儿、钹儿、铙儿一齐响。鲁达看时,只见郑屠挺在地上,口里只有出的气,没了入的气,动弹不得。
肝胆英雄,侠义好汉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赏析
《水浒传》是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作者以其高超的艺术笔触为读者勾勒出许许多多栩栩如生的古代英雄形象。《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选自于《水浒传》第三回《史大郎夜走华阴县,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这是鲁提辖的第一次出场,作品通过鲁提辖酒楼遇金氏父女,寻问啼哭的缘由,救助父女脱脸,并三拳打死镇关西的精彩场面的描绘,生动而鲜活的向读者展现了鲁达的侠义性格和不朽的艺术形象。
一、问——露豪爽之气
言为心声。鲁达一出场,回答酒保的几句言语“问甚么!但有,只顾卖来”、“这厮,只顾来聒噪”,便显出其豪爽、直率而又有些粗鲁的性格。而当他问清了金氏父女啼哭的缘由,不能忍受,马上就要去打死郑屠。其嫉恶如仇、火暴刚烈的形象跃然纸上。在平息了怒火后,鲁达不但慷慨解囊,而且借银相助,可见其爱憎分明,扶危济困、仗义疏财的性格特征。他“便去身边摸出五两来银子”,并对史进道:“洒家今日不曾多带得些出来,你有银子借些与俺,洒家明日便送还你。”一个“摸”字倾其所有,犹感不足,并且借银相助,而一个“借”字表明他是豁达之极。在这里,作者又以李忠作反衬,更显提辖豪爽之气。这一部分,作者通过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将鲁达那种深埋心底的重义轻财的豪迈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救——见侠义之心
鲁达本是当时位重权大的经略府的军官,他本人拥有显赫的战功、超群的武艺。凭这些,他本可以与当时的社会各阶层和睦相处,逍遥自在地作他的提辖官。但他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信守对金氏父女的承诺,救助金氏父女脱脸。这正是其侠义之心的体现。在金氏父女离店后,鲁达有一个“寻思,”怕店小二拦截,而且“向店里掇条凳子,坐了两个时辰。”性情急躁的鲁达竟有如此耐心,坐了四个小时,通过这个细节,我们可以看出鲁达虽是个粗人,但他粗鲁之中带有细心、机警、精明;也可以看出其“杀人须见血,救人要救彻”的侠义心肠。
三、打——显好汉之本
“打”是小说的高潮部分。为了惩治郑屠这个地痞无赖,愤怒的鲁达并未逞一时之勇,来到肉铺,劈头劈脸就凑他一顿,而是“三激”郑屠,对郑屠大加戏弄,可见其有胆识,有谋略。而伸张正义、惩治恶人的“三拳”,一拳一个落点,一拳一个比喻,一拳比一拳厉害,则不仅让读者觉得解气、解恨,更在读者面前刻画出了一个英勇非凡、武艺高强的“梁山好汉”形象,可谓是尽显好汉本色。至此,一位疾恶如仇、扶危济困、重义轻财、粗中有细、勇而有谋的肝胆英雄活生生地显现在我们的面前。
当然,“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施耐庵笔下的鲁达也存在粗鲁、暴躁等性格缺陷,但这并不掩盖他英雄的光辉、好汉的本色。反而使得他的个性特征更加鲜明。人物有血有肉,亲切真实。
3. 《水浒》里,“武松打蒋门神”是一出大戏。武松铁拳到处,一个恶势力的代表人物轰然倒下,演绎着水浒英雄“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的主题,端的大快人心。
然而武二郎在为谁鸣不平?施恩父子也。书中说得明白,施恩他爹乃孟州城监狱的管营,这位管营老爷品性如何呢?武松作为犯人最初解到时,
因为没有“孝敬”,管营大人差点照常规赏给武松一顿“杀威棒”,好歹在旁边的施恩另有打算,才免却皮肉之苦。这样看来,施恩的老子其实和当时多数墨吏一样,有钱好办事,无钱就会找人晦气。至于施恩本人,他自己也交待得极为清楚,他在孟州城黄金地段开的快活林酒店并非寻常,据其对武松介绍:“但有过路妓女之人,到那里来时,先要来参见小弟,然后许他去趁食。那许多去处,每朝每日,都有闲钱,月终也有三二百两银子寻觅,如此赚钱。”这不就是今之所谓收取保护费么?施恩的本钱是什么?无非是他老子的权势,和他本人曾“学得些小枪棒在手”,书中还写道,他的酒店之所以独霸孟州,还靠他老子管的八九十个拼命囚徒护场子,这小子也真能利用一切资源呢。可是“如此赚钱”的勾当却活生生被蒋门神夺了。蒋门神又有多少本钱,为何偏偏压过施恩一头?无他,拳头更大,后台更硬,所以一场火并下来,快活林换了主人,人们转而向蒋门神上交保护费了。
说到底,这施恩、蒋门神不就是当年孟州城两股“黑社会”吗?法律专家们说,“黑社会性质的组织”有几个特征:犯罪组织比较稳定,人数较多,有明确的组织者、领导者,骨干成员基本固定;有组织地通过违法犯罪活动或者其他手段获取经济利益,具备一定经济实力;称霸一方,在一定区域或者行业内,形成非法控制或者重大影响。试看,“黑社会”的基本要素蒋门神、施恩们哪条不具备?究其实,施恩和蒋门神争夺快活林不过是“黑吃黑”。而武二郎显然见不及此,施恩父子给了他一些优待,天天好酒好肉,给他戴了几顶诸如“大丈夫”“义士”“神人”的高帽,便感激涕零了,死心塌地愿意为施恩父子驱驰。当然作为“黑社会”中的不同个体,施恩与蒋门神可能还有区别,这就是施恩本人相对地比较重哥们儿义气,这没什么奇怪,就像当代也有义气浓厚的“黑社会”老大一样,但这种义气却显然不能改变“武松醉打蒋门神”事件的性质:一边惩恶,一边帮凶。对在快活林周围做生意的各色人等来说,这保护费是交到施恩手中还是蒋门神手中,也并无本质的差别。可笑武松被别人的小恩小惠迷住了眼却不自知,他答应助施恩重夺快活林的当日,居然还振振有辞地说:“凭着我胸中本事,平生只是打天下硬汉,不明道德的人!”
一个人糊里糊涂被人当枪使上了,这还不是最可悲的,最可悲的是他对自己的角色全无认识,还自以为是在打抱不平替天行道。我为堂堂武二郎一哭。
武松铁拳到处,一个恶势力的代表人物轰然倒下,演绎着水浒英雄“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的主题,端的大快人心。
然而武二郎在为谁鸣不平?施恩父子也。书中说得明白,施恩他爹乃孟州城监狱的管营,这位管营老爷品性如何呢?武松作为犯人最初解到时,
因为没有“孝敬”,管营大人差点照常规赏给武松一顿“杀威棒”,好歹在旁边的施恩另有打算,才免却皮肉之苦。这样看来,施恩的老子其实和当时多数墨吏一样,有钱好办事,无钱就会找人晦气。至于施恩本人,他自己也交待得极为清楚,他在孟州城黄金地段开的快活林酒店并非寻常,据其对武松介绍:“但有过路妓女之人,到那里来时,先要来参见小弟,然后许他去趁食。那许多去处,每朝每日,都有闲钱,月终也有三二百两银子寻觅,如此赚钱。”这不就是今之所谓收取保护费么?施恩的本钱是什么?无非是他老子的权势,和他本人曾“学得些小枪棒在手”,书中还写道,他的酒店之所以独霸孟州,还靠他老子管的八九十个拼命囚徒护场子,这小子也真能利用一切资源呢。可是“如此赚钱”的勾当却活生生被蒋门神夺了。蒋门神又有多少本钱,为何偏偏压过施恩一头?无他,拳头更大,后台更硬,所以一场火并下来,快活林换了主人,人们转而向蒋门神上交保护费了。
说到底,这施恩、蒋门神不就是当年孟州城两股“黑社会”吗?法律专家们说,“黑社会性质的组织”有几个特征:犯罪组织比较稳定,人数较多,有明确的组织者、领导者,骨干成员基本固定;有组织地通过违法犯罪活动或者其他手段获取经济利益,具备一定经济实力;称霸一方,在一定区域或者行业内,形成非法控制或者重大影响。试看,“黑社会”的基本要素蒋门神、施恩们哪条不具备?究其实,施恩和蒋门神争夺快活林不过是“黑吃黑”。而武二郎显然见不及此,施恩父子给了他一些优待,天天好酒好肉,给他戴了几顶诸如“大丈夫”“义士”“神人”的高帽,便感激涕零了,死心塌地愿意为施恩父子驱驰。当然作为“黑社会”中的不同个体,施恩与蒋门神可能还有区别,这就是施恩本人相对地比较重哥们儿义气,这没什么奇怪,就像当代也有义气浓厚的“黑社会”老大一样,但这种义气却显然不能改变“武松醉打蒋门神”事件的性质:一边惩恶,一边帮凶。对在快活林周围做生意的各色人等来说,这保护费是交到施恩手中还是蒋门神手中,也并无本质的差别。可笑武松被别人的小恩小惠迷住了眼却不自知,他答应助施恩重夺快活林的当日,居然还振振有辞地说:“凭着我胸中本事,平生只是打天下硬汉,不明道德的人!”
一个人糊里糊涂被人当枪使上了,这还不是最可悲的,最可悲的是他对自己的角色全无认识,还自以为是在打抱不平替天行道。我为堂堂武二郎一哭。
武松正走,看看酒涌上来,便把毡笠儿背在脊梁上,将哨棒绾在肋下,一步步
上那冈子来。回头看这日色时,渐渐地坠下去了。此时正是十月间天气,日短夜长,容易得晚。武松自言自说道:“那得甚么大虫?人自怕了,不敢上山。”武松走了一直,酒力发作,焦热起来。一只手提着哨棒,一只手把胸膛前袒开,踉踉跄跄,直奔过乱树林来。见一块光挞挞大青石,把那哨棒倚在一边,放翻身体,却待要睡,只见发起一阵狂风来。古人有四句诗单道那风:
无形无影透人怀,四季能吹万物开。
就树撮将黄叶去,入山推出白云来。
原来但凡世上云生从龙,风生从虎。那一阵风过处,只听得乱树背后扑地一声
响,跳出一只吊睛白额大虫来。武松见了,叫声:“阿呀!”从青石上翻将下来,便拿那条哨棒在手里,闪在青石边。
赏析:这里作者只用了两句话衬托此时的气氛和心情:“回头看那日色时,渐渐地坠下去了”,武松“踉踉跄跄直奔过乱树林来”,既写出了老虎活动的时间,又写出了老虎出没的环境。两句话就把一种恐怖悲凉的气氛和心情和盘托出,让人感到此时此地不知什么时候会突然跳出一只活老虎来。
智多星吴用,山东郓城县人氏,表字学究,道号加亮先生。平生机巧聪明,曾读万卷经书。使两条铜链。吴用为晁盖献计,智取生辰纲,用药酒麻倒了青面兽杨志,夺了北京大名府梁中书送给蔡太师庆贺生辰的十万贯金银珠宝。宋江在浔阳楼念反诗被捉,和戴宗一起被押赴刑场,快行斩时,吴用用计劫了法场,救了宋江、戴宗。宋江二打祝家庄失败;第三次攻打祝家庄时,吴用利用双掌连环计攻克祝家庄。吴用在破连环马时,派时迁偷甲骗徐宁上了梁山。宋江闹华州时,吴用又出计借用宿太尉金铃吊挂,救出了九纹龙史进、花和尚鲁智深。一生屡出奇谋,屡建战功。受招安被封为武胜军承宣使。宋江、李逵被害后,吴用与花荣一同在宋江坟前上吊自杀,与宋江葬在一起。
有一首《临江仙》赞吴用好处:
万卷经书曾读过,平生机巧心灵。
六韬三略究来精。
胸中藏战将,腹内隐雄兵。
谋略敢欺诸葛亮,陈平岂敌才能。水浒传》的前身是《江湖豪客传》。读刘伯温传记和诗文,我们经常可能看到刘伯温在宦海沉浮,
在退进之间作出艰难的选择。他的《秋兴》七首就格外显得沉郁:"一自中原万马奔,江淮今有几家存?龙
韬豹略痴儿戏,禾农 李夭桃猛士门。废垒秋风销战骨,荒郊夜雨泣冤魂。江湖愁绝无家客,伫立看天泪眼
昏。"该诗次联写朝纲之不振,尾联写一已之流浪,身在江湖,心存魏阙,追原祸始,不胜怨怒之情。此诗
出现了"江湖"二字。
当朱元璋打败也陈友谅之后,挥师进击张士诚,为了师出有名,先传檄声讨张士诚的罪恶状:"惟此姑
苏张士诚,为民则私贩盐货,行劫于江湖。兵兴则首聚凶徒,负固于海岛。"刘伯温将张士诚比喻于江湖之
人。这就为施耐庵写《江湖豪客传》埋下伏笔。
《水浒传》是以张士诚农民起义为背景的。元顺帝至正十四年(1354)正月,张士诚在高邮建立政
权,自称诚王,国号大周,年号天衤右 。作为元朝的官吏,刘伯温此时是站在朝廷的立场上看待农民起
义的。特别是在他隐居了两年多,接受一项任命:江浙行省都事。于是他来到了杭州,协助行院判石抹宜
孙剿"贼",他在《次韵和石未公春雨见寄》中写道:"小人务苟且,君子惭素餐。高牙对多垒,肉食徒王
官。周纲虽云弛,一匡赖齐桓。莫惊沟浍盈,雨息当自干。" "周纲虽云弛,一匡赖齐桓"二句,是说齐桓
公是春秋五霸之一。诗中的"周"是比喻元朝,"齐桓"则是比喻石抹宜孙。这一比喻是耐人寻味的。其实
刘伯温以齐桓公比石抹宜孙,其实是鼓励他自创基业。施耐庵的诗文中也常用"江湖"二字,如元曲《秋江
送别》中就有"遍历江湖"之句,他在为江阴许恕家的族谱作序时也说:"仆与令尊翁,先后浪荡江湖,而
掌教澄江,桃李遍植,……"当然,《江湖豪客传》因为太露太直,所以直到后来才有了一个隐晦曲折的书
名来:《水浒传》。"水浒"二字出自《诗经》:"率西水浒,至于岐下。"这是一首歌颂周王朝古公亶父自
分阝迁于岐山,奠定周王朝的基础。施耐庵是站在同情张士诚农民起义的立场上的。这里的周朝暗合张士
诚的"大周"国号。据宋代洪迈著《容斋随笔》"稷有天下"一节介绍,"是时,稷始封于邰,古公方邑于梁
山之下,文王才有岐周之地,未得云天下也。"这里说的古公亶父(即太王)刚刚在梁山下修筑城邑。所以
说又与梁山水泊联系上了,"水浒"二字“微言大义”,在精微的言辞中包含着深刻的意义意义。
略施小计鬼神惊。
名称吴学究,人号智多星。
武松醉打蒋门神 武松大踏步赶将出来。那个捣子迳奔去报了蒋门神。蒋门神见说,吃了一惊,踢翻了交椅,丢去蝇拂子,便钻将来。武松却好迎着,正在大阔路上撞见。蒋门神虽然长大,近因酒色所迷,淘虚了身子,先自吃了那一惊;奔将来,那步不曾停住;怎地及得武松虎一般似健的人,又有心来算他!蒋门神见了武松,心里先欺他醉,只顾赶将入来。 说时迟,那时快;武松先把两个拳头去蒋门神脸上虚影一影,忽地转身便走。蒋门神大怒,抢将来,被武松一飞脚踢起,踢中蒋门神小腹上,双手按了,便蹲下去。武松一踅,踅将过来,那只右脚早踢起,直飞在蒋门神额角上,踢着正中,望后便倒。武松追入一步,踏住胸脯,提起这醋钵儿大小拳头,望蒋门神头上便打。原来说过的打蒋门神扑手,先把拳头虚影一影便转身,却先飞起左脚;踢中了便转过身来,再飞起右脚;这一扑有名,唤做“玉环步,鸳鸯脚”。——这是武松平生的真才实学,非同小可!打得蒋门神在地下叫饶。 武松喝道:“若要我饶你性命,只要依我三件事!”蒋门神在地下,叫道:“好汉饶我!休说三件,便是三百件,我也依得!”武松指定蒋门神,说出那三件事来,有分教改头换面来寻主,剪发齐眉去杀人。毕竟武松说出那三件事来,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