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施方面的五个问题是什么

2024-11-22 01:21:18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1.教与学的关系。传统的语文教学主要是以教师为主体,“满堂灌”“牵着鼻子走”是其具体表现。显然,这种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因为它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束缚了学生的能力发展,扼杀了学生的天性及应有的创造力。究其根本原因,传统的教学颠倒了主次,是以教师为主,把课堂当“讲堂”。后来,稍有所改变,但也只是追求形似,而非神似。因此,要真正地改过来,就必须为学而教,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当“学堂”。叶老的“教是为了不教”,一语中的。
2.课内与课外的关系。课内是有限的,课外是无限的。语文学科尤其如此。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可以说,播种在课内,收获在课外。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只能是点“睛”、点拨、点“种”,给学生以充分的自由空间。再者,语文课本一学期也只有三十几篇文章,三年学完也不过近两百篇。要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谈何容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必须将课内学习与课外延伸有机结合起来。
3.短期效应与长远目标的关系。为考而教虽然奏效,但只是短期行为,从长远看,学生得不到实惠。眼下有些同学高分低能,学习中明于心而不能言于口、诉之笔,一篇作文几百字,错别字常见,病句不断,语言苍白,正是短期行为的结果。衡量一个学生的语文水平如何,应该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着眼;听,能了于心;说,能达于聪;读,能通其意;写,能感于人。因此,有效的课堂教学必须扎扎实实地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
二、消除两个误区
1.忽视基础教学。众所周知,目前语文考试以能力立意,试卷上的语言材料除文言文以外,均选自课外。于是有人认为这可以不教,那可以不学。譬如语法、修辞;字、词、句的常识,文体知识等,有些教师以淡化为名,置之不顾。甚至有些课文的教学也是蜻蜓点水,一带而过。这种现状导致的结果必然是“空中楼阁”。殊不知,树高必然根深,厚积方能薄发。张志公先生指出:语文课应该是“以知识为先导,以实践为主体,并以实践的养成为依归的课。”由此可见,注重基础知识教学、基本技能训练是发展学生能力的前提。
2.以为语文泛泛,无序可依。理解一个词语的内涵,能这样,也能那样;赏析一个句子能从不同角度入手;分析一篇文章能浅,也能深,诚然,这是由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的。但是,语文知识是一个来源,语文能力的发展也有其必然规律。例如:识一个字应做到音、形、义相结合,解一个词应明确在句子中的内涵和作用,析一句话应结合语境,读一篇文章要紧扣主题,等等。由个别到一般,由简单到复杂,由表层到意蕴,由低级到高级,学习语文是有序的,教学中应遵循并揭示出学习语文的规律。
三、如何改革语文课堂教学
基于上述论述,结合本期教学实际,我们认为,改革语文课堂教学,首先应切实改变观念,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地交给学生。其次,要研究学习的全过程。备课,不是只想自己教什么,而是研究学生应学什么;授课,不是把学生限制在自己既定的框框内,而是应在紧扣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作业,不是只布置了事,而是要分出层次,定好标高,注意坡度,让学生明确要求且指导方法;及时反馈。具体地说,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明确学习目标。明确目标而不仅仅是出示目标,是因为目标是一堂课
的统帅,是灵魂,是整个语文学习系统中的一个“点”,必须向学生交代清楚,让每个学生懂得这节课学什么,怎么学,应达到什么要求,以利于学生对当堂所学进行巩固和落实。为此,确定目标就不能太笼统,太抽象,太繁杂,而应该具体、简明、得当,做到一个“实”字。第二,创设民主气氛。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组织教学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但问题在于,组织教学不仅仅是维持秩序,维护老师尊严,更重要的是激活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求知欲,确保课堂教学目标的落实。同时,组织教学应贯穿于一堂课的始终,使整堂课在一种平等、和谐、民主的气氛中进行。为此,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创设氛围的方式很多,但须知,无论什么方式,都必须依据学生特点,把握学生的思维流程,因时制宜,因人而异,始终把学生摆在主体地位。
第三,遵循教育规律。人们认识事物总是由浅入深,学生的学习过程也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个别到一般,由局部到整体的。因而,课堂教学也应该循序渐进。具体说来,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做到三位一体。所谓三位一体,即预习、授课、训练三者统一于教学目标。传统的教学往往将三者割裂开来,预习则让学生泛泛地读,授课则“走到哪儿哪儿歇”,训练则东拼西凑,还美其名曰“拼盘”。长此以往,其结果必然是事倍而功半。正因为如此,学校在期中考试以后,在课堂教学上作了重大的调整,力求“堂堂清”。但要真正落实并非易事,语文课尤其如此。不过,只要我们用心专一,强化目标意识,坚持下去,就完全能够做得到的。
二是以诵为主线,将诵读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有经验的语文教师是把指导学生读书当作头等大事。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试想,没有充分的诵读,语感又从何而来呢?诵读是获得感性认识的必要步骤。在诵读中识字,在诵读中释词,在诵读中析句。在诵读中感悟要旨,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读前提示,在读中点拨,在读后小结。“熟读深思学自知”,这是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的。
三是精心设计问题,授课离不开提问,但“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叶圣陶语)。问,要把握要旨,给学生以指向;问,要问得所巧,让学生愿意思考;问,要有坡度,使学生能循序渐进。

08-09-12 | 添加评论
0

贡献值

如何讲好创新课?

随着学校创新课比赛的结束,我以为这个话题已经结束,谁知咨询这个问题的老师反而有增无减,准备参加市直比赛的老师想了解一些“诀窍”,未能冲出去的老师想了解自己的差距。在此,我通过以下几个问题,谈一点自己的学习认识,借以和老师及分管创新课的上级领导共同商榷。

我心目中的创新课

——学校创新课比赛有感

创新没有固定模式。为了学生发展,我们就应当大胆改造我们课堂,发挥教师的智慧,打破陈规,突破框框,产生出新的或有意义的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创新教育希望每节课都是创新课,因此,对于我们教师来说,每堂课都应当精心设计创新支点,每堂课中都要立足于培育学生创新素质。具体到创新课比赛来说,我认为:

一、教师功力是课堂教学的力量

创新教育是以继承为基础,以发展为目的,以培养创新性人才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因此,放弃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一味求新求奇,显然是对创新课的误读和歪曲。

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是师生。在创新课比赛中,您也许会发现,最后比拼的还是教师个人功力。这是因为,参赛教师十分重视,都进行了精心准备,有些老师的课还是集体备课并进行了试讲,在课堂教学设计和进行内容的把握上都不会有较大出入,而教师个人功力是自己的真功夫,“教得曲唱不得”,尤其是在课堂细节和生成问题的处理上会明显的显现出来,所以,有人说:课堂教学比赛比到最后是个人功力的角逐,这是有道理的。

什么是教师的功力呢?它至少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教师的日常基本功。教师的基本功随着时代的发展应有新的内涵,除了传统意义上的“粉笔字、普通话”外,多媒体等电子教学用具和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教师的教态、目光、声调及肢体语言等自身素质也应属于基本功的内容。二是教师的学识水平。学识应包括“知识”和 “能力”两层含义,对本学科及相关学科专业知识的掌握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也是课堂教学水平提高的基础。在这次创新课比赛中,我们发现部分青年教师教学设计新颖、教学观念先进,但对教材的运用和挖掘方面明显不足,让人产生华而不实的感觉,这实际上就是自我知识内涵不足的表现,所以,我还是再三建议:青年教师要少浮躁多读书,只有首先把自己武装起来,才能灵活驾驭教材,指导学生发展。教师的教学能力是多方面的,我这里只强调一点课堂调控能力。在这次比赛中,我发现不少教师或对学生(小学)争先恐后的举手发言犹豫不决,或对学生(初中)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束手无策,这些问题的出现除了教学预设不足的因素外,更主要的教学经验和机智不够造成的,如果采取轮流发言、小组代表发言、指定发言等方式可以适当降低课堂“过热”现象,而降低问题难度、联系生活实际和结合学生兴趣又可以使课堂“增温”,所以,课堂调控能力是教师日常反思的体现。三是教师个人教学风格和特长。教学风格和特长是教师个人所独有的不同于其他人之处,这些因素不是课堂比赛前备课能“备”出的。教师利用自身的特长去创新,是一种扬长避短的聪明比赛方式。比如本次比赛中,有两位教师解读了《乡愁》这首诗,一位被我评价为“这首诗是为她特有的朗读而谱写的,是该首诗歌朗读的绝唱”,另一位显然读这种“忧郁”情调的文体不适合。如果这位老师认识到读不适合 “我”的特点,那么就应该选择发挥学生的水平,让学生或用录音来范读,然后根据自己的特长,让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才能。教师和学生本身都是课程资源,善于挖掘的利用是教师功力的另一方面。教师的特长和独特见解,是教师的自身素质。因此要上好一堂课,教师必须要“知己”。

回答(2):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与说话写话有千万个接触点。教学时要抓住结合点,促使学生把在课文中学到的语言材料,表达方式乃至修辞手法运用于新的语境中,并逐步仿中有创,培养运用创新能力。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一方面要加强阅读教学,另一方面要加强读写联系,做到读写渗透,读写结合。显然,读写结合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从读入手,以读促写。
1、以读促写首先要做到大量阅读。
大量阅读的前提是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
大量阅读即多读,既指读的篇章多,也指读的遍数多,以至熟读成诵。选取好的文章读。阅读时,主要是要理解内容地读,不死读书,孩子们自主背诵的积极性也特别高。
2、以读促写要教会孩子读书的方法。
孩子们在读的同时,老师要交给他们读书的方法,不是看了就忘了,记性好忘性大。要指导孩子学习作者的观察、写作的方法。通过阅读,了解文章的选材、组材,怎样确定中心,怎样遣词造句。要在读的同时读明白:这篇文章好在哪里?我以后写这类文章要怎样才能写好?这样,读文章就仔细认真多了。鼓励孩子养成一边读一边提笔在手,做好批注笔记的好习惯。这样琢磨咀嚼,当会收到心领神会、潜移默化的效果,从而逐步解决怎样写的问题。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二,阅读中要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进行写作的练习。
读与写要实现两者之间有效的结合,首先要在利用好语文课本这个最好的载体,在语文课堂中结合教材的设计,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为孩子写话实践提供仿写借鉴的对象,达到读写结合的目的,进而培养孩子的写作能力。
1、读写结合,先从课文的仿写做起。
仿写是写作的一个单项训练,扎扎实实地练好写作基本功,打下较为坚实的基础,如遣词造句,小的片段练习等,这是写好一篇文章的基础。如我教完《猫》这一课时,让同学们学习老舍先生的写作方法,回去观察自家的小动物,观察时要积极地展开联想和想象,要把小动物当作自己的好朋友来观察,你会怎么写?同时,课文中哪些好词好句你可以举一反三运用自如呢?孩子们回去之后就写了《我们家的小鸡》、《我们家的小狗》等作文,效果相当好。还能运用上课文中一些好句,写得很生动。
2、读写结合,还应为孩子们张开想象的翅膀。
在阅读中培养孩子们的想象力是必然的。只有让孩子在阅读中插上了想象的翅膀,融入课文情感,习作中才可能会有可写之处,更有可看之处。巴金老人曾说:我会写作,不是因为我有才华,而是因为我更有感情。阅读时孩子们融入了情感,在脑海里产生了作品中所描写的景象,产生了不同的阅读体会、感受。
3、读写结合,要勤练笔进行习作练习。
勤写勤练,才能练出好的作文。只有经常动笔,反复推敲,不断探索,才能从不会写到会写;从不愿写到想写;上语文课,孩子们就准备好练习本,准备随时练习写句子,写片段。多鼓励孩子们写日记,养成用笔记录生活的好习惯。
只要教师能正确引导学生多读多写,把读与写有效地结合起来,充分地利用教材,发挥好每篇文章在读写结合中的载体作用,从而全面提高孩子们的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