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样能让一篇报纸有吸引力,单位内部报纸,请广大网友,提提宝贵意见!

2024-11-23 11:17:24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如何增强报纸的可读性,提高报纸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步入市场以来经济以新闻宣传部门积极探讨新闻改革时经常提到的话题。

  所谓可读性,有两种含义:一是指新闻内容与新闻形式完善结合的尺度。新闻提供的事实同受众利害有关,新闻价值是可读性的支柱,表现这些事实的形式----编排、文体、写作、文采、风格优美,是可读性的阶梯。深入了解受众广泛的需求,才能有针对性地提供他们迫切关注的新闻;加强基本功训练,才能掌握受众喜闻乐见的文体写体和编排技巧。增强可读性,是对新闻工作的总体要求;增强可读性,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受众和为受众服务,是新闻宣传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二是可读性名词,由西方新闻学者首先提出,指新闻便于阅读、吸引读者的特性。可读性的内容有:简洁明了,开门见山,形象具体,生动活泼;通俗易懂,亲切感人;遣词造句大众化等等。

  我们认为,上述两种定义各有其特点。第一种定义重在可读性应以稿件的新闻价值(即及时、新意、接近等)为基础,这个是毋容置疑的,因为这是属于可读性的内容方面。此外还侧重提及如何通过形式来增强新闻的可读性,诸如版面编排、新闻体裁、新闻语言技巧等,都可作为一些具体形式来表现新闻的内容。第二种定义主要是从新闻的表现手法上来谈及可读性。

  可读性,是衡量报纸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报纸有不同性质、不同目的和要求,不同内容和方式。各种报纸只不过新闻来源渠道不同,权威性和可信程度上的差异,产生的社会影响力大小不一,但接受新闻的对象只有一个,可读性总是在所有的报纸中起推动作用。办报者如果忽略了读者的志趣,办出来的报纸人们不愿买不愿看,那它报道的内容就没有价值。增强报纸的可读性,加深读者印象,缩短报纸与读者之间的距离是记者、编辑共同研究并需着力解决的重要课题。

  据笔者所掌握的资料,一些新闻学的报刊杂志谈及报纸可读性的专题论文相当少,即或有论述些问题的,也大多只是在研究其他问题时销带提及。本文试图在总结现在研究的基础上,对如何增强报纸的可读性作一次较为全面的探讨。

  一、强化读者意识,丰富新闻报道内容

  报纸的新闻采访写作,是记者综合素质的反映。对一个时期,群众(受众)最满意的是什么,不满意的是什么,期望的是什么,疑虑的是什么,喜悦的是什么,害怕的是什么,苦恼的是什么,关心的是什么,如此等等,做到心中有数,新闻报道才能“报到点子”上。我们在采写和组织新闻内容时,要把可读性贯穿采写的全过程,牢固树立读者观念,寻求增强报纸新闻可读性的有效途径,为广大读者提供喜闻乐见的新闻作品。

  记者在采写新闻时,在选取有新闻价值(即及时、新意、重要等)新闻事实的基础上,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对新闻的内容和表现手法等进行加工。

  1、贴近性。

  许多读者反映有的报纸新闻“看得见、摸不着”,不可读、不能学。那么,改变这种状况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尽量让报道内容从兴趣上、心理上、地理上、利益上、信息量上、服务上同读者发生某方面的联系,使读者产生一种亲切感,进而关心报道内容,接受新闻的指导。

  其一,从兴趣上贴近读者。记者要善于寻觅和选择读者最关心、最渴望、最感兴趣的题材和素材去采写,抓住群众议论的热点以显其广度,抓住疑点以显其力度,抓住难点以显其深度。这种的报道自会引起读者极大的关注和兴趣。

  其二,从心理上贴近读者。一则报纸新闻,如果与读者在志向、意趣、爱好等方面相吻合,就会使读者从心理上产生接近感;如果这则新闻内容讲出了人们的心里话,就会在读者心中引起共鸣。由此可见,报纸新闻要讲可读性,就要注意报道的内容同读者在思想感情和心理上的接近。

  其三,从地理上贴近读者。本地发生的事情,对读者的生活有着重直接的关系。因而在本地发生的事情,要比外地发生的、性质相似的事情更能引起读者兴趣。因此,我们在采编报纸新闻时,就要切实从本地本半单位实际出发,从人们熟悉的地理环境中捕捉新闻,用地理因素吸引读者,让他们感到亲切可读。

  其四,从利益上贴近读者。无论是采写政治形势、经济动态等方面的报道,还是经济生活、科技信息等方面的报道,只有寻求和选择与读者在利益上的“共同点”和“结合点”,才能使报纸新闻对读者具有诱导力和震撼力。比如,人们对基本生活必需品和热门消费品的供销状况和价格情况,对物价指数、股市行情、银行利率、工资调整以及职工住房、医疗制度改革等等问题,都非常感敏,并表现了极大的关注。报纸新闻若能瞄准这些与读者利益息息相关的问题,适时进行报道,自然会扣人心弦,打动人心。

  其五,从信息量上贴近读者。报纸是信息传播的载体,信息是市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支柱之一,是报纸新闻力求传播的主要内容。一张报纸,各类信息都有,不同的读者就能从中获得有用的信息,看的人多了,这张报纸就有可读性。因此,加大报纸的信息量,要时刻为读者着想,在增加每版的稿件篇数,特别是加大稿件本身的信息含量和提高新闻信息质量上下功夫,尽可能地多组合一些信息单位,写新写实,写对读者有用的内容,不断满足读者对信息的需求。

  其六,从服务上贴近读者。一张报纸除了传播信息,引导舆论外,还应具有娱乐消遣功能,舆论监督功能及服务功能等。我们应把增强报纸服务功能作为满足读者需求的重要环节,努力增加读者日常生活所必须的,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报道内容。对读者应知而未知的生活常识等予以报道,吸引广大读者参与报纸举办活动,力求服务到实处,服务到身边,服务到心里。

  2、通俗化。

  报纸上有些新闻,比如经济新闻,由于业务性较强,显得很深奥,不易为人们所懂,读者很难读下去。由此可见,可懂是报纸新闻可读性的起码要求。读者看到一条新闻,他根本弄不懂说的是什么,也就无从谈起可读性。报纸的读者,生活在社会各个阶层中,文化有高低之分,阅历有深浅之别。面对这种状况,要使一篇具有新闻价值高,专业知识性强的新闻让广大读者都能接受,必须想办法做到深入浅出,比如,把高深的专业知识用形象的比喻化解为普通读者都能理解和接受的口话;在数据的运用上做到适度,尽可能地借鉴散文的笔调,增加报纸新闻的文采。

  通俗则易懂,易懂则可读。经济日报记者詹国枢在德国采访札记《电子有多重要》(《经济日报》)五百多字的报道,通过电子在城市交通、体育比赛、众多企业乃至人们就餐、上下班、用钱等方方面面的运用,让电子的作用无所不在这一事实深深地印在读者的脑海里,文章没有电子技术术语,而是用极通俗地语言娓娓道来,连文章的题目都口语化,这自然叫各种层次的读者喜闻乐见,它的可读性自然很强。

  3、人情味。

  人是政治、经济、社会活动的主体。报纸新闻宣传要突出人的主体作用,既要反映人的典型业绩,更重要表现人的思想和精神,表现人的情感,用真挚的情感感动人,理解人教育人。目前,许多报纸新闻往往见物不见人,更不见人的思想。即便是见人也是抽象的,比如“某某厂家锐意改革、开拓进取”,“某某经理善经营、会管理”等等寥寥数语,把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人变成毫无喜怒哀乐的木头,怎不叫读者感到呆板、枯燥呢?

  要使新闻报道带有人情味,一是应该把与所要报道内容中直接联系人请到报纸上亮相,尽可能地把人的活动、人的思想写得生动活泼些,这不仅可以改变报纸新闻的单调、呆板定势,还可以借此揭示出新闻事件产生的根源,起到深化主题的作用。二是提高新闻可信度,化说教为启迪。在确保报道事实准确无误的情况下,要变直露的说教为寓理于事,让读者读完新闻后不知不觉地接受其中的道理。三是时刻把握新闻稿件的“度”,在新闻采写上要保持适度,不趁风赶浪凑热闹,不哗众取宠。切实把握好新闻事实,不给读者以心理压力或感官刺激。四是记者还应把自已的感情倾注在作品中,这些情感应贯注素材选择、主题提炼、语言表达等新闻写作的全过程。一篇报纸新闻作品一旦注入记者的感情,就不再是冷冰冰的,没有生气的文字组合,而是变成血肉丰满,富有感情了。在采写新闻中,只有记者感动了,读者才能感动;记者流泪了,读者才会流泪。

  4、现场感。

  新闻的定义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既是新近发生的就应当是鲜活的、动态的。从心理学观点分析,人们对周围新近发生的事情有种欲知道的渴望。只有鼓励记者大量采写现场报道,进行式报道,把事情发生的现场绘声绘色地告诉读者,读者才会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但是目前很多报道都是阶段性报道,这样的报道总结性强、概括性强,理性的东西多于感性东西,如果这种报道数量太多就会降低报纸的可读性。

  强调现场感,就是要求记者深入现场,用眼睛去观察去分析,这不仅保证新闻的真实可靠性,还能调动记者的感情,使记者透过细微末节的变化,写出思想深刻、文字活泼、感情丰富的新闻,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提倡记者到现场去抓“活鱼”。目前,许多报纸都在显著的位置上刊登现场短新闻,引起了广大读者心灵的共鸣,报纸可读性明显增强。

  5、独家性。

  读者天天看报,如果报纸难得有新意、有个性,日日月月总是老面孔,甚至“千报一面”,会使人生厌。独家性,就是报上刊登的文章,力求只此一家有,或只此一家先发,尤其是重大新闻,要力求独发。从新闻学角度看,一家报纸,能经常打出一些令人瞩目的“独家报道”,那么,它的可读性就会倍增,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会随之提高。原载1982年12月21日《羊城晚报》消息《大寨也不吃大锅饭了》,是一则现场感强的独家新闻。以吃“大锅饭”闻名全国的大寨大队,与全国农村一样,也开始实行承包责任制,这件事本身就具有很大价值。记者以敏锐的新闻嗅觉,及时采写了这则新闻。由于事件重大、发稿及时,这则新闻自然成为举国关注,上下瞩目的独家新闻。1990年8月11日,《湖北日报》一版率先刊登笔者采写的《我国第一艘充氦载人飞艇首先告捷》的消息后,《人民日报》、新华社、《文汇报》等国内外16家新闻报刊相继作了转载报道,在社会上引起广泛的关注。

  重大题材能由独家掌握这种机会毕竟是有限的,多数情况下是要靠记者、编辑开动脑筋,换角度,现思路,快反应,创造出独家报道。实践证明,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是报纸赢得读者的重要法宝。

  二、提高写作技巧,重视新闻表现形式

  马克思说过:“写作一方面要有超人的思想力量,另一方面也要有同等的超人的力量才能表现出来。”意思是说,超人的表现力量同超人的思想力量对于写作来说是同等重要的。完善的新闻表现形式,可以使新闻作品的内容表现得更充分、更完善、更深刻。因此,做到内容精彩新鲜,形式新颖活泼,才会为读者所注意,所品味,所喜爱;那样,报纸新闻就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才能为读者所吸引。

  1、新闻体载形式要多样化。随着新闻传播手段的发展进步,报道范围的不断扩大,新闻体载异彩纷呈。报纸新闻体裁要坚持以消息、现场新闻、通讯为主,同时充分运用言论、照片等体裁,做到形式多种多样,力求图文并茂、生动活泼,以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

  报纸在力求体现多种体裁形式的同时,要把系列报道、深度报道和组合报道等形式有机结合起来,特别是要重视报纸的头条新闻内容的组织和安排,在挖掘头条新闻内容时,要尽量把那些新闻价值高、指导性强、寓意深的报道推为“座上宾”,使读者一看头条新闻,就知道提倡什么,反对什么,从而提高读者阅读兴趣。

  2、新闻作品的结构走势上讲究朴实自然、气势夺人。我们在考虑新闻作品篇章结构时,或者以时间为序,或者以空间为序,或者以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为序,时时注意从已知写到未知,从简单写到复杂,由近及远,侃侃而谈。因为这种结构方式很少带有“斧凿之痕”,同生活事件的内在联系相吻合,能给读者以自然的感觉。一般而言,绝大多数新闻是由标题、导语、主体和背景材料组成的。因此,研究他们写作技巧,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对增强报纸新闻的可读性有着直接联系。

  首先标题内容要实在新颖。读者读报首先是读标题,标题是报纸吸引读者、引导读者的重要手段。在制作标题上要做到题文一致,内容上实在,有思想性,不能过于笼统、吞吞吐吐或以命令式的标题出现;再是要新颖别致,能抓住读者心理。毛泽东同志当年曾用《谁说鸡毛信不能上天》作标题,极为精彩,使读者一见标题,便自然地对文章产生一种亲近感,非读下去不可;另外还要善于运用谐韵的群众口语,使标题生动活泼、朗朗上口,增添其感染力。

  二是发挥导语的磁铁效应。导语作为报纸消息的首要组成部分,能不能把读者的注意力吸引住,往往是消息写作成败的关键。记者要善于抓住新闻事件的本质,使读者读导语以后而略知全篇新闻。同时,要打破用公式化方法写作导语,力求导语生动活泼,富有魅力。

  三是巧用新闻背景材料。一条读者喜爱的报纸新闻,不仅要叙述主要事实,而且要重视并善于运用背景材料。新闻中的背景材料可以解释主题,使读者加深对主题的印象,说明所报道主题的意义,并且可以给读者更多的知识,使新闻的内容,更加生动活泼,更具有可读性。

  四是写好主体细节。报纸新闻的细节描写是新闻主体内容的重要表现手法,他起到深化主题、画龙点晴的作用。细节的描写,能够刻画出生动真实感人的新闻图像,展示新闻的时代气氛,使读者倍感亲切,可信可敬。

  五是文章分段分层便于读者阅读。俄国作家伊萨克??巴贝尔认为“分段是个好东西”。现代西方报纸十分强调用短段落的,短到什么程度,短到每段三四十个字,不超过一百字。美国新闻界有一种典型的主张是:每段一句话,每句一个完整的意思。所以,报纸新闻分段分层,可以使文章眉目清楚,便于读者阅读理解。同时,新闻的句式,要多用简单句,少用复杂句,使读者能够易读、顺口。

  3、“以小见大”是读者喜爱的表现手法。“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之所以为读者喜受,一是它同读者认识客观事物的程序相吻合,稿中宣扬的主题思想容易为读者所理解;二是真实的东西大都是具体,具体的东西往往是生动的。所以“以小见大”的新闻作品能够吸引人、感动人、令人信服;三是短小精悍,不拘一格,新鲜活泼,没有八股味,很受读者喜受。王匡的《西瓜兄弟》、张明的《桌子上的表》等作品,采取了“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是读者难以忘情的好新闻。

  4、语言风格使新闻生辉。语言,是表达新闻事实,新闻人物的载体。毛泽东同志曾经对语言提出过“准确、生动、鲜明”的要求,这是一个很精辟的说明。要克服报纸新闻语言干瘪的现象,使广大读者易于理解、乐于接受、印象深刻,必须善于运用独特的新闻语言。

  首先要在力求新闻语言通俗化的基础上,追求形象、生动、有表现力、吸引力。其次,善于运用群众语言,使新闻作品生动有趣,读者感到亲切真实;再是要积极探索创造富有活力的新语言。老话不吸引读者,令人生厌的套话,华而不实,有大架势而无实际内容的空话,要尽力戒除。比如,《人民日报》1983年12月12日刊登的《妈妈教我放鸭子》,是一篇娓娓叙来,亲切感人的人物通讯。记者通过用形象简练、和谐朴素、具有独特风格的个性化语言,写得情趣横生,活灵活现,给读者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5、把新闻写“软”写“活”。把新闻写“软”写“活”,既是新闻写作中的一个难题,也是增强报纸新闻可读性的具体要求。写得“软”,文章才活泼有趣,读者阅读兴趣才高;写得“活”,报道的可读性才强。笔似刀斧爱雕琢,文似看山不喜平。没有个性、没有特点的新闻作品,味如嚼蜡,是不可能有吸引力的。

  在掌握一般写作方法,使报纸新闻写“软”写“活”的同时,报纸新闻写作应有“文学意识”,要恰到好处地借用以散文等表现手法,大胆探索能反映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的新闻表现形式,使新闻作品富有强烈的动感,对广大的读者也就有了感染力和吸引力。

  三、讲究编排艺术,精心策划搞活版面

  出色的报纸版面编排是一种艺术,具有无尽的魅力。独具一格的报纸版面形式,可以通过无声语言和多种手段,强化办报宗旨,突出宣传思想,吸引广大读者。

  报纸版面好比人的面孔,美的面孔就会引人注目,反之,人们就会不屑一顾。那么,怎样才能编排出较活的版面,使读者喜闻乐见呢?

  首先编排思想要与读者贴近。版面对于稿件内容不是消极的随意拼凑,而是根据内容特点,按照一定的编排思想,赋予一定的表现形式正确的编排思想和报道思想是一致的。编排思想是报道思想通过版面编排的具体体现,就企业报的编排思想而言,它必须根据报纸的办报宗旨、读者对象,发行范围等自身特点来确定。因为企业报是“飞入寻常百姓家”的一张最基层小张,所以编排思想必须与报纸的对象----职工群众贴的近些,再近些。只有这样,才能为读者所喜爱,达到报纸预期宣传效果。

  其次是不拘一格,精心选头条。不同的版面区间位置,由于其引人注目的程度不同可以体现出不同的强势。头条是报纸各版面向读者说话的最重要的讲台。尤其是作为报纸门面的要闻版,头条新闻是要闻中的要闻。所以精心选好头条,是报纸吸引读者,增强其可读性的重要手段。

  在头条选择上,我们要以“鲜、活、强”为尺寸,不拘一格选好头条新闻。为避免头条求大、求全、求长的毛病,不妨经常将那些新闻价值高写作好的现场新闻、人物特写、读者来信,乃至好的照片等“活鱼”捉上头条位置,打破头条由消息“一统天下”的沉闷格局。同时,把那些思想性强、政策性强、针对性强和知识性强、趣味性强的稿件放在版面头条,以增强报纸对读者的吸引力和感染力。1997年1月31日《人民日报》为推动反腐倡廉的宣传,在头版头条刊登一篇青年大学生的“读者来信”《不能再这样挥霍公款吃喝了》。这样青年来信,语重心长,情真意切,发人深思。文章不仅思想性和针对性强,而且写作上也实在生动,可读性强,在广大读者中引起强烈的反响。

  第三,办好报纸专栏,提高读者兴趣。首先在稿子处理上要选准,内容要新,编稿要精,标题制作要准,组合栏目要活,在形式上要多样化,文字也要讲究色彩和表现力,使报纸专栏熔新闻性和可读性于一炉;其次,要精心设置专栏,美化专栏,让专栏新疑活泼,引起读者兴趣。报纸上各种条块的栏目,是新闻主题的分类,也是一种潜心办报的艺术表现,对读者的视色和兴趣的引导。如《经济日报》开辟的“今日话题”、“我们身边的变化”专栏,《人民日报》“凡人新事”专栏,贴近群众,文字活泼精悍,读者最有感情,读起来品味高雅。同时,编辑设置专栏时,在版面上要趋于科学化,对栏目内各小单元稿子要讲究主次有序,哪篇稿子放在什么地方、怎么放、如何走文等,都要经过反复推敲,让专栏活起来,给读者以美感。

  第四,让标题“明亮有神”。标题被誉为报纸的“眼睛”,是一篇稿件的脸孔。随着现代生活的节奏不断加快,许多人工作繁忙,但每天又须臾离不开看报,故有“看报先看题”的说法。如果一条标题“清澈亮丽”、“炯炯有神”,一看就让人感到舒服,长精神,进而读者透过“心灵的窗户”就可以窥见到这条稿件的内容。一般来讲,标题的制作需要准确、鲜明、生动、简炼,更要考虑到自己的读者。

  标题的字体字号的运用也是搞活版面吸引读者不可忽视的因素。运用时应注意字体间的搭配,并根据稿件内容特点相应选择。做到刚柔相济、浓淡适宜,以显示报纸的风格,增强可读性。

  第五,运用图像线条,增强版面的强势,烘托文章气氛。编版时,图像和线条可以使报纸主次分明,线条清楚,让读者一目了然。图像向读者提供具体事物的形象,比文字的逻辑推理更为读者感知。图像中网线比较密,同线条和正文的小字号相比,对读者的视觉能发生较强的刺激,因而具有较大的强势,特别大幅照片、绘画同大字标题相比,强势尤为明显。一片黑乎乎文字中间,安排一幅生动的图片,适当运用栏头、尾花,不仅能消除人们的沉闷感,还能给读者以清新豪爽的快感。

  线条是除文符、图像以外用得最多的版面美化手段之一,可以烘托气氛,增强文章的强势。对比较重要的新闻如果没有发上头条,需要突出强调以吸引读者,除在标题上做文章,勾线、围栏等装饰同样是增加文章强势、吸引读者的手段。带有喜庆内容的新闻如:欢庆节日、表彰先进、颂扬成就等,便可以用花线、花边烘托气氛。相反,比较严肃的内容,如揭露问题、报告灾情、人物讣告等则宜用水线中的正线和反线去增加文章的强势和凝重感。

  总之,我们应站在读者的角度,力求报纸版面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在不断变化中赢得更多读者,采编艺术的讲究,版面形式的美化,报纸的可读性就会明显增强。

回答(2):

你好, “版面一张脸”、“图片一双眼”,一个好版面,会直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使之在美的形式氛围中浏览丰富多彩的信息报道。如果版面编排不规范、不美观、不和谐、不便于阅读,会直接影响新闻报道和报纸的宣传效果,降低报纸的可读性。
据科学实验测定,现代人从外界获取的信息中,视觉成分约占总数的74%~80%。与文字性、概念性作品阅读方式相比较,视觉感受无疑更普遍、更直接、更形象,也更富整体性。以报纸版面为例,报纸版面是报纸各种内容编排布局的整体表现形式,是影响报纸视觉效果最重要的元素之一,一张报纸是否可读、是否易读,能否在报摊上吸引“眼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此。报纸版面设计主要考虑的要素是版式、标题、图片,这三者如何安排,其依据是编辑对整版稿件的编排与处理,同时遵从于整个报纸的统一风格。
一、版面设计要简洁化。版面设计简洁明快,层次清晰,便于阅读,满足了读者高效率获取信息的需要。版面简洁的同时还要追求“简约美”,尽可能地简化报纸版面的整体构成。从近几年获奖版面体现的设计风格看,追求简约化、注重整体性、体现秩序感已成为一种新的版面美学追求。近几年迅速崛起的《北京青年报》就是此类版面的代表。美国全国性报纸《今日美国》也是以善于使用彩色网底、彩色照片和粗黑线框吸引读者而闻名的。从版面编排的规律看,各种元素的简化和统一不仅是方便阅读的需要,也是产生视觉美感的需要,过多变化只能加重读者的视觉负担。
但是,追求简洁并不是要放弃对版面视觉中心的强化处理。视觉中心即具有突出特征,能够左右读者对报纸版面认识的核心元素。早期报纸的版面,标题无长短,字号无大小,字体无区别,栏宽无差异,组合无主次,属于各个部分的特征轻而易举地在整体中消失了。这样做既不能吸引读者注意,又难以体现编辑意图。没有了视觉中心,又何谈整体优化。
不少报纸的新闻版,有时只重点处理一篇有重大新闻价值的稿件,将其配以大幅照片,加框,其余小稿单独组栏,占用较小版面,这种主次分明的版面具有明确的中心指向性,适合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方式。除依仗新闻自身“抢眼”外,版面设计者还往往采取改变字体,加大字号,竖排版,配图片,组合报道,添加线条、底纹、底色,选取不规则板块外形,留白等手法,让读者被版面上的一点所吸引。
二、版面设计要注重图片的冲击力。图片是报纸的眼睛,要求版面设计以图片为中心。一方面是指它对报纸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是指它对报纸版面的“活化”作用。报纸的编排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图片对时间、结果诠释力强的作用。将形象与色彩增加读者直接感受,更能打破时间、空间及人际间隔阂,适合不同年龄、知识层次欣赏。图片的宽容度高,更能把平庸的事情变成活泼生趣的图画,比文字容易激起阅读意愿。图片的变数大,对事物的描述、演示、剖析随读者自身需求而变化,附说明的图片比其他插图具有各项优点。版面透过图片的交叉、并置、重叠处理,立即引起视觉兴趣的改变。
合理运用图片,能有效增强报纸的易读性,提高报纸的市场竞争力。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喻国明曾把读者买报的过程描述为“五步三秒”。要做到在五步三秒里照片直逼人眼,有极强的吸引力、冲击力,使读者一眼便可发现它、喜欢它,进而产生购买欲。
三、版面设计要对称平衡。版面的对称与平衡是版面设计时常常遇到的问题。对称指以中轴线为中心分成相等两部分的对应关系,而平衡的结构则是一种自由生动的结构。在日用器皿中,
1/2页

茶壶是平衡结构的,而盆盆罐罐则大多是对称结构的。在版面上,对称与平衡产生的视觉效果也不相同:对称形式给人以稳定、统一、端庄的感觉,产生秩序、理性、高贵、静谧的美;而平衡是指版面的上与下、左与右取得面积、色彩、重量等量上的大体均衡,这种版式生动活泼,稳重大方。对于一位出色的版面编辑来说,应善于把对称和平衡两种形式有机结合,灵活运用,比如在整体上使用平衡版式,但在局部运用对称的标题。
在实践中,大多数编辑在设计版面时考虑的是如何尽可能求得版面的平衡,因为绝对对称的版面是极少数的。在设计中如果过分强调对称均等就容易显得呆板,设计者应巧妙运用版式平衡的规律,充分调动版面张力,平中求险,比如在重心即将失衡的临界点上追求平衡。因为在视觉活动中,通过加强不平衡性,巧妙构建“险形”,能摆脱整体过于统一带来的僵化,给人以新奇之美、生动活泼之感。
四、版面设计要有个性。有个性的版面要设计美化,要做到以下几点:
1、精心制作标题。标题是新闻的包装,制作标题是每个编辑的必修课,寡淡无味、冗长沉闷的标题都会令读者反感、生厌。
2、慧眼巧选图片。照片为版面新闻制造气氛,它诱使我们去读一条本来可能会被忽视的报道,或者刺激我们的视觉,吸引我们去看报纸。我们自己在编排报纸的过程中,也将照片变成打破单调版面的手段,帮助读者从一条报道转向另一条报道。
3、选文突出“两新”。突出新闻是抓住读者的第一要素,而突出新鲜的内容

回答(3):

标题、配图要犀利,有亮点。再就是内容要有划分,尽量涉猎广泛,生活方面的能给大家提供帮助,共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