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国君嬴姓赵氏是怎么回事

2024-11-26 11:32:34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没错,赵秦两国就是同祖同源的,他们是一个祖宗传下来的两个支脉,分别是兄弟俩的后裔。这兄弟俩一个叫恶来,是哥哥。另一个叫季胜,是弟弟。他们的爸爸叫蜚廉,是纣王的重臣。
恶来与爸爸一起在纣的手下当大臣,在周伐商之际,恶来被周武王杀死,其家庭破落,家人被周朝贬为奴隶。但是同为纣王大臣的蜚廉并没有死,他跑回老家霍泰山,抚育次子季胜并将家业交给他继承,同时还将扶恤照顾恶来儿孙的重担也委托给他。季胜成为嬴家的家主族长。
季胜的后代在周朝比较辉煌,他的儿子孟增是周成王的近臣,获得皋狼之地。传到造父时,成为周穆王的御用车手,在众所周知平徐战争中立功受封,成为赵氏始祖。这时,身为奴隶的恶来后人仍旧在依附造父求生,所以随着家主一起以赵为氏,当然,他们只是赵氏的一个旁支。
造父自己的直系后裔一直在周朝廷为官直至西周末代天子幽王时期,由于朝廷黑暗,赵家改投晋国为官。其后裔历经十数代发展成为赵国。而恶来后裔在季脉-造父一脉的庇佑下得以生存繁衍并逐渐摆脱奴隶身份,到非子时,因育马有功并由于一段特殊原因受封成为附庸。其后发展成秦国。
所以,不论是本宗还是旁支,赵和秦都是嬴姓赵氏。按照先秦人士男子称氏不称姓的习俗,秦国君主的名字与赵国君主一样都应被称为“赵某”,所以秦始皇的全名是“赵政”而不是“嬴政”,武灵王叫“赵雍”而不是“嬴雍”。只不过两周时期的史书在记载各国君主时只记其名不称其氏,所以“赵政”“赵雍”这种叫法只出现在汉代史书里。并不是到战国末才演变为“姓赵氏”。

回答(2):

上古时代,姓氏有区别。姓为族号,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的种族称号;氏是古代贵族标志宗族的符号,为姓的支系。姓始于母系制时代,形成之后比较稳定;氏始于父系时代,常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变化,情况比较复杂。那时候的贵族都有姓有氏,像姜子牙是姜姓吕氏,名字叫做吕尚。
在《史记》中,司马迁谈到秦始皇的姓氏,有以下几个:
第一个姓嬴,见于《史记。秦本纪》。司马迁引用周孝王的话,说:“昔伯翳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赐姓嬴。今其后世亦为朕息马,朕其分土为附庸。” 接着,司马迁又说:“邑之秦,使复续嬴氏祀,号曰秦嬴。”司马迁在《秦本纪》中叙述了秦的世系,包括秦始皇、二世和子婴之后,总结说:“秦之先为嬴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徐氏、郯氏、莒氏、终黎氏、运奄氏、菟裘氏、将梁氏、黄氏、江氏、修鱼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然秦以其先造父封赵城,为赵氏。”
第二个姓赵,见于《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帝者,秦庄襄王子也。庄襄王为秦质子于赵,见吕不韦姬,悦而取之,生始皇。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于邯郸。及生,名为政,姓赵氏。”
说秦始皇姓嬴,是论其总根;说秦始皇姓赵,是指其支系。这几种说法都出自太史公,都有充分根据,都是对的,不能说哪个是错误的。但是在《通志·氏族略》中却注视着先秦时代“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所以古时历史学家如司马迁、班固等著正史时,严格按照先秦时代(包括秦朝)的贵族姓氏制度,只称呼秦始皇为赵政,而无嬴政一说。
赵人的先祖是华夏族的一支,其国君嬴姓(少昊氏之后),赵氏(赵城叔带之后)。相传先祖造父为周穆王御,因助周平定徐偃王之乱,封于赵城,其后以赵为氏(值得一提的是,同属于蜚廉之后的恶来家族也因为其宗主造父封赵城,姓赵氏,即秦赵同宗)。

回答(3):

先秦时期姓表示血缘所出,氏则是以封地和官职等所获家族称号,实际上是姓的分支,秦国是嬴姓固然不假,但是他们称赵氏,而“氏”等同于我们今天所说的“姓”。先秦时期女子 “称姓不称氏”,且称姓时要放在名字之后。而氏仅供男子使用,男子“称氏不称姓”,并且称氏时要放在名字之前。查遍《左传》、《国语》、《战国策》、《吕氏春秋》、《史记》,未见有人叫“嬴某”或“嬴某某”者,在《汉书》中才出现了一个叫“嬴公”的人。现在人们都把秦始皇叫“嬴政”,其实是开历史的玩笑……

回答(4):

秦始皇肯定不叫赵政.秦始皇的祖先里就没有一个姓赵的.赵也是后面的人加上去的.赵在古代指的是封地.如赵国.赵地.赵人.生活在这些地方的人就以国号为姓.但是赵人的祖地在河北邯郸一带.但是秦始皇的祖地在甘肃天水一带.他们姓嬴.自称秦人.秦国.秦始皇的先祖里也没有一个姓赵的人.而且赵地与秦地相隔一两千公里.再说秦始皇灭了六国之后才把赵国代王的后代带入甘肃天水一带.从此甘肃才有赵姓.所以说秦始皇他怎么都不可能跟赵有关系.即使有关系也只是嬴姓后来分裂出14个姓氏叫嬴秦14氏有徐氏、郯氏、莒氏、终黎氏、运奄氏、菟裘氏、将梁氏、黄氏、江氏、修鱼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里面有赵氏而已

回答(5):

秦只是国名,秦国没有秦氏,当时的秦氏是另外地方的,那支秦氏看到秦朝王室改秦姓纪念秦国所以攀的,虽然秦朝王室改了,那只是一支,当时他们还是赵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