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发展过程中,人们都会遗留下来很多各遗物、遗迹,被后人称之为文物。文物是我们人类发展过程中的宝贵历史文化财富。作为历史文化的载体,它在历史文化内容中的重要性是其他任何事物所不能替代的。
在我国,有许多的收藏家为了能让国家更好地发掘历史,无偿将对他们来说极为宝贵的文物无偿捐献给国家。可有那么一人,他不但把183件家传古董无偿捐献给美国,而且多次拒绝中国的回购。
他就是帝王老师翁同龢的后人——翁万戈。
帝王师之后
翁万戈,1918年出生于上海,是晚清名臣翁同龢的后代。翁同龢是清朝的大政治家、书法家,曾是同治和光绪两朝帝师。作为满清大官,翁同龢利用他的身份地位收集名画等艺术珍品。而他这么做,全然因为他比较喜欢文物古迹。正因为他,中国很多文化瑰宝才能得以保存,并代代相传。
而说起翁万戈与翁同龢的关系,那可谓波澜起伏。作为一代书法家的翁同龢没有后嗣,于是他通过过继得到他二哥的儿子——翁曾翰。可翁曾翰早逝,作为他儿子的翁安孙也因疾病早早离世。
为了继承香火,翁同龢将翁之廉收为门下,翁之廉则是翁万戈的叔父。在1918年,翁之廉指定翁万戈作为他的后嗣,1920年,年仅2岁的翁万戈被过继给了翁之廉,他也就成了翁同龢的第五代后人。而翁同龢的家藏也顺理成章地都传给了翁万戈。
继承家藏使命
因为在得到一切房产,一切文物时的翁万戈不过是一个连话都说不清楚的两岁小孩,没有能力保管家藏,所以他的家人暂时替他继承家藏的使命。直到1948年,他才真正开始继承家藏的使命,看到在他名下的所有家藏。但当翁万戈从美国回到北京时,一切都已变得物是人非。
翁万戈回到北京的时候听到辽沈战役即将开始,四处都已变得战乱纷纷。为了守护文物,翁万戈决定将它们从天津运往上海。但由于文物实在太多,而翁万戈也只能运走一部分。情急之下,他只能择其精华,选择价值更高的带走。因为这样,其它的文物星散各处,只是是他的亲人,不管是远亲还是近亲都能随意得到几件文物。在那个动乱的年代,多少文物被毁坏、损失的。
在那炮火纷飞的年代,通货膨胀十分厉害。翁万戈不仅要每日面对通货膨胀带来的生活苦恼,还要时刻保护着文物的安全。1948年,翁万戈与家人坐上了飞往美国的航班,而那些文物则交由轮船公司帮忙运送。身在美国的翁万戈日夜担心着文物,害怕翁家几代人努力收藏的文物被他毁于一旦。终于,经过漫长的辗转运输之后,这些藏品安然无恙地抵达翁万戈之手。
后来,翁万戈在《国宝沉浮录》中看到让他印象最深刻的一幕,书中写道因为当时北京征调文物入故宫博物馆,才能让许多珍宝得以在那个动乱的时代保存下来。诞生于各大家族中,继承家藏的使命,经历动乱的大时代,翁万戈觉得自己是一个历史的产物,深感自己对历史有责任感。
183件家传古董无偿捐美
翁万戈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我为家藏而活,而家藏也成就我的人生”。对于他而言,他的命运从出生开始就已经和家藏联系在一起了。对于家藏的未来,翁万戈曾说过家藏就是就是家藏,只有代代相传。
然而,就在2018年,翁万戈就发表声明称自己要将183件家传古董无偿捐献给美国的波士顿艺术博物馆。短时间之内,国内一片哗然。在这之前,人们都以为他是一个爱国人士,毕竟一直以来他都兑现着他的家藏使命。然而这报道一出,翁万戈就受到了众多人的谴责。
有人认为他没有权利去把这些文物捐献给美国的波士顿艺术博物馆,虽然文物在他的手里,但是这些文物也是他继承得来的,而他的使命就是要保护好这些文物,让它们世世代代的流传下去,如今把183件家传古董无偿捐美的做法,就是违背了他的使命。
更有甚至认为这些文物是中国的文物,翁万戈把他捐献出去就是崇洋媚外的行为,甚至是发展到了一个登峰造极的地步,对后人,对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的影响不可低估。虽然三座大山被推倒了,但扬起的粉尘仍在空中游荡。
他的这一报道之所以引起公愤,是因为他曾在2000年的时候以450万美元把一件文物捐给中国上海博物馆。2000年的时候,上海博物馆得知翁万戈手中有一些孤本时,就火速与他联系,希望他能把它捐献出来。然而他的做法让人有些意外,他既不打算捐献,也不打算卖给上海博物馆,而是通过竞拍的方式出售。无奈之下,上海博物馆只好参与竞拍,最后以450万美元的价格成交。
即便是这样,当初的网友也集体认为他是有爱国之心的。他保管文物这么久,收取一点费用也无可厚非。如今他把183件家传古董无偿捐美,而且在捐献之前他还多次拒绝祖国对它们的回购。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看他对待中美两国的态度差异,难怪网友会一片哗然,纷纷谴责他。
当然,这也不是他的第一次捐赠文物给美国的波士顿博物馆,早在之前他就捐献了那幅翁氏家族世代收藏珍贵文物——王翚的《万里长江图卷》,只是这次文物的数量过大,价值也远超10亿美元,才会引起这么大的关注。除了波士顿博物馆,翁万戈还曾多次挑选一些文物捐赠给美国的其它博物馆。
捐献只为了更好地保护
在一次采访中翁万戈透露,之所以把它们捐献给美国,是因为他觉得美国更有能力去保护这些文物,毕竟文物的保存可不是凭感情,动动嘴皮能解决的事,是要实打实讲究科学的方法,他这么做完全是为了给文物找一个好的归宿。
然而事与愿违,媒体多次爆出中国的文物在国外并没有受到很好的保护,甚至是直接暴露在空气中。不知道当翁万戈看到这些景象时会不会后悔当初做的那些决定。事到如今,我们也不再好去评论。无论文物身处何方,只要安好,便是晴天,因为它们不止属于中华文化,同样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