Х-29是苏联/俄罗斯自行研制并装备部队使用的第三代通用战术空地导弹,由位于莫斯科的“三角旗”(Вымпел)机械制造设计局,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研制,1980年开始服役,装备新型对地攻击飞机。
该弹的系统代号和编号为К-29和Изд.64(Izd.64),海/空军使用代号为Х-29(Kh-29),西方和北约集团按照自行确定的对苏联武器装备的命名规则,给予该导弹的编号和命名为AS-14“小锚”(Kedge)。该弹在设计思想和战术使用上,与美国的AGM-65“幼畜”(Maverick)通用战术空地导弹相同,并形成一个战术空地导弹系列,现有半主激光型Х-29Л(Kh-29L)和电视型Х-29Т(Kh-29T)可供战术攻击飞机选用,攻击战场上范围广泛的目标。
据俄罗斯1995年6月出版的《俄罗斯的航空工业》一书透露,Х-29的半主动激光型和电视型,比美国“幼畜”导弹的这两种相应型号出现的时间还要早些。结构和性能特点
该弹头部有4片固定式切梢三角形小翼面,其后有4片活动式切梢三角形较大控制舵面,从而构成双鸭式气动外形。尾部有4片固定式切梢三角形大弹翼,每片弹翼后缘有一个副翼,用于横滚/倾斜稳定。头部固定式小翼面起反安定面作用,以提高导弹的机动性。这种双鸭式气动外形布局,与“星星”设计局已经服役的Х-27ПС、Х-25МП相同,只是安定翼面和舵面的形状和尺寸不同。
该弹采用模块化舱段设计,在基本型Х-29基础上发展多种改进型,重点是改进导引头,除导引头舱段不同外,全弹其他舱段结构基本保持不变,从面形成包括半主动激光型、电视型、被动雷达型、红外成像型等在内的一个完整的战术空地导弹系列。各型导引头的外部形状以及小翼面的形状各不相同,例如,半主动激光型导引头舱段呈圆头锥形,小翼面呈切梢三角形;电视型导引头舱段呈圆头柱形,小翼面呈矩形。随导引头型号不同,其战斗部亦略有差异,例如,半主动激光型战斗部重317kg,电视型战斗部重320kg。
同Х-25第二代通用战术空地导弹相比,其战术技术性能有较大提高,主要是导弹具有低空发射、跃升机动攻击和多目标攻击能力,导弹重量和战斗部重量显著增加,制导精度和射程均有较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