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和战国的战争方式,究竟有哪些不同?

2025-04-13 22:55:07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西周分封体系其实是一套精心设计并为西周量身打造的制度,他以宗族血缘为纽带,打造了一个周天子至高无上、诸侯国众星捧月的格局,试图用一个千秋万代的邦国联盟取代从前的部落联盟。

但实际情况是,自从平王东迁,这些所谓的亲戚或臣子很快“达成”一片,甚至连宗主国也被干掉了,直至最后的统一。春秋和战国的战争方式,的确有很大不同。春秋和战国的区别想搞搞清楚这个问题,首先要知道这两个时代的区别在哪里。首先,春秋依旧是一个礼乐制度尚存的社会。

最初的争霸战争和外交行为中可见一斑。齐桓公为了博取列国的信任,不惜将五百里土地拱手相赠于不知不觉送至境外的燕国国君,咬牙吞下被曹刿绑了肉票的承诺,归还了鲁国失地。晋文公说好三天拿不下原邑就退兵,三天后内应说城里顶不住了,但他依然退兵,原邑人知道后开门迎接。

▲礼乐制度后人不能说他虚伪,哪怕是作秀,后世也几乎很少有人有这么自然,这是礼乐制度的遗产,宋襄公的行为其实在当时其实是有广泛认同的,而非“蠢猪式的仁义”。

第二,周天子仍然是一盆菜。想要当霸主需要满足两个条件,天子册封和诸侯捧场,二者缺一不可,因而周天子分发的胙肉依然是诸侯眼中的香饽饽。虽然只是一块橡皮图章,但谁不能否认天子的存在,齐桓公的“尊王攘夷”就是在维护周天子的权威和名义上的地盘基础上达成。在争霸捞实惠的过程中,诸侯不光要纵横捭阖,还要让周天子有面子,这样才会配合你的行动。

第三,晋国的存在与否很重要。▲晋国的起源:桐叶封弟的故事齐桓公带领的“召陵之师”只是吓唬了一下楚国人,双方谁都没底,但如果不是晋文公在城濮之战的拦截,楚国的势力范围早就冲出了江汉平原。

晋文公之后春秋的主题就是晋楚争霸,作为东周王室寄予厚望的“永藩屛周”的同姓诸侯,天子其实有着非比寻常的信任和特殊情况下同宗取而代之的辛酸。实际上,二者有一种“除了我,谁都不可以欺负你”的暧昧关系。但三家分晋打破了这一结构,作为晋国的臣子,他们眼中从来没有效忠王室的概念,因而在史书上多以三家瓜分或晋升诸侯作为春秋战国的分水岭。一个失去屏障的王室,从此成为了予取予求的盖章机构。

回答(2):

根据历史记载和历史学家的研究可以表明,春秋和战国的战争方式主要是在作战方式和战争规模上的不同。

1、兵种不同

战斗武器和兵种已更改。在春秋时期,步兵是主要行动。战争期间骑兵的出现意味着古代军队的历史性变化。骑兵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的赵国,在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胡服的骑行和射击改革正式引入了骑兵这一兵种。

2、作战方式不同

部队的战斗方式发生了变化。在春秋时期,双方的车兵作战,双方决定将它们放置在平坦的地方,并且在双方作战之后,被击败的团队混乱且难以重新安排,这使得迅速确定获胜者成为可能。所有著名的战斗,例如城濮之战,都在一天之内结束。在战争国家,以步兵和骑兵为主的部队不再适应车辆战斗,而野战和攻城成为主要的战斗方法。战争的持续时间也大大延长,地点被选在了险要的地方,例如马陵之战、长平之战等。


3、战争规模

春秋时期的战争以驾驶战车的贵族为主导,并按照骑兵的规则进行战斗,对他们而言,名声和“面子”比他们的真正利益更为重要。战国时代的战争是由专业将军领导的,他们为雇用他们的国家而奋斗,为领土和资源而战。在不规则地形上始终难以驾驶的战车的作用已大大降低,而步兵的作用也已大大提高。公元前四世纪末,中国人(尤其是公元前307年的赵国)学会了在亚洲内区骑马,作为重要的步兵援助。中国人可能是在同一时间发明了弩,这是中国大多数历史上的主要武器。军事技术的其他进步包括与城墙攻击和防御有关的战术改进。

因此根据以上记载可以得出春秋和战国的战争方式主要是作战方式和战争规模的不同

回答(3):

战争的目的不同,春秋是为了争霸,战国经过一系列变法之后,经济实力上升

回答(4):

各自年代的不同,战争方面各有千秋,但是百姓都需要和平。

回答(5):

春秋和战国的战争没有什么事不同的都是大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