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时有哪些招聘陷阱

2024-11-23 06:38:12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大学生就业时招聘陷阱:
1、传销漩涡
有些传销组织利用大学生涉世未深、急于求职的心理,以高新为幌子,诱骗求职者参与传销等非法活动。
2、虚假职位
有的企业把招聘岗位写得模模糊糊,并附以高薪诱惑,求职者前去应聘时被要求去陪酒、卖保险、收账等与本专业无关的岗位。
3、免费劳动力
有的企业以招聘为名,要求求职者提供程序设计、广告创意、策划方案、文章翻译等,无偿占用求职者的劳动成果。
4、克扣保证金
有的企业先与求职者签订产品销售协议,要求求职者必须先卖掉一定数量的产品才可入职,并收保证金。如果求职者无法完成销售目标,就“黑掉”保证金。
5、试用期陷阱
相对于正式员工,试用期员工工资福利低,所以当试用期即将结束时,有的企业便以各种理由辞退求职者。劳动法明确规定试用期最长不得超过6个月。
6、不签订劳动合同
有的企业以试用等理由不与求职者签订劳动合同,也有部分求职者也不想自己被“套牢”或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不签署劳动合同。
7、不交五险一金
有的企业在求职者应聘时承诺的待遇、五险一金并未实现,到了发工资时却要扣除种种无关的费用,甚至不给加班费、剥夺节假日,变相使用廉价劳动力。
8、皮包公司
有的企业使用虚假身份、虚假地址注册多家公司,承诺给求职者待遇优厚并对学历工作经验几乎没有要求,等到了发工资的时候就消失得无影无踪,设置还骗走了求职者的保证金之类的费用。
9、实习先交钱
有的企业和中介机构要求求职者先缴纳报名、登记费、资料费、推荐费、注册费等花样繁多的费用才可入职或实习,过一段时间再找理由“辞退”求职者。
10、售卖个人信息
有的企业在网上发布用工信息,纯粹是为了做公告,对外却宣称是储备人才。有的企业搜集求职者的个人隐私信息然后打包售卖。
个人防范:

1、选择正规渠道
正规招聘会通过学校或大型招聘网站发布,并有专职人员负责招聘工作。
职介机构必须同时具有职业介绍许可证和营业执照。
2、核实单位资质
多种方式查看招聘单位资质,例如查看营业执照、上网搜索企业单位的网站与招聘信息中所留的电话、地址是否一致。
3、保护个人信息
不同意招聘单位扣押学生证、身份证、毕业证等重要证件。
4、拒交非法费用
拒交各种名义费用,遇到此类情况,要坚持拒交,并向招聘单位所在区、县举报,以保证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5、留意面试地点
正常的校招面试地点一般安排在学校或周边大酒店。到单位参加面试,应注意查单位所在地与公告信息是否一致。如果到一些偏僻的地方面试或签约,注意向学校就业办、当地劳动人事部门或工商局求证,谨防掉入传销组织的陷阱中。
6、谨慎签订合同
应聘前要清楚应聘的岗位所从事的工作内容和性质,一定要签订书面协议。签约时,将双方口头约定的薪酬、工作地点、解约条件等条款写道协议书中。
7、提高防骗意识
任凭传销组织的骗局如何花样百出,只要具备“缴纳入门费”和“拉人头”两个特征,就可以断定其涉嫌传销。暑假求职打工不可相信一些网络广告。
8、及时报案
应聘过程中,一旦发现受骗,应及时向学校或同学求助,并向当地公安机关报案。

回答(2):

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可能会遭遇多种类型的陷阱,这些陷阱不仅可能损害他们的经济利益,还可能影响到他们的人身安全和个人信誉。首先,非法职业介绍机构构成的“黑中介陷阱”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这类机构往往以介绍工作为名义,向求职者收取各种名目的费用,如报名费、服务费等。然而,它们提供的工作机会要么根本不存在,要么条件与描述严重不符。为了避免落入此类陷阱,毕业生应当优先选择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或是具有合法资质的市场中介机构,并且确认对方持有有效的《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
其次,兼职陷阱也是大学生需要特别警惕的一种现象。一些不法分子会利用大学生渴望赚取额外收入的心理,通过网络平台发布虚假的高薪兼职信息,如所谓的“网络刷单”、“代理销售”等,引诱学生参与并实施诈骗。在这种情况下,求职者应当提高警惕,不要轻易相信那些声称能够快速获得高额回报的工作机会,并且保护好个人隐私信息,避免泄露给不可信的第三方。
再者,收费陷阱是另一个常见的问题。有些用人单位或中介机构会在招聘过程中以各种理由向求职者收取费用,包括但不限于报名费、服装费、体检费、培训费甚至是押金。实际上,根据法律法规,应聘工作本身不应该产生任何费用。因此,当遇到需要先付费才能继续应聘流程的情况时,求职者应当格外小心,确保了解清楚收费的具体原因及其合法性。
此外,“培训贷”也是一类针对年轻求职者的新型陷阱。某些中介机构或者用人单位会以提供高薪职位为诱饵,诱导求职者参加高昂的技能培训课程,并建议或要求他们从特定的贷款机构借款来支付学费。一旦陷入这样的安排中,求职者不仅可能面临沉重的债务负担,而且最终发现所谓的“好工作”并不存在。因此,在面对类似提议时,求职者应当慎重考虑,并仔细审查所有相关的合同和协议,确保自己完全理解其中的内容和潜在风险。
传销陷阱也不容忽视。传销组织经常利用年轻人寻找工作的急切心理,以轻松赚大钱、无需面试直接上岗等诱人条件吸引他们加入。然而,加入传销组织不仅可能导致财务损失,还可能触犯法律。因此,对于任何涉及招募下线成员的提议,求职者都应保持高度警惕,坚决拒绝参与此类活动。
合同陷阱同样需要引起重视。有的用人单位在签订劳动合同时会故意设置不公平的条款,比如所谓的“霸王条款”或“阴阳合同”,以此来规避法律责任或减轻自身义务。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求职者在签署任何文件之前都应该仔细阅读并理解每一条款的意义,必要时可以寻求专业律师的帮助,确保合同内容公平合理,符合国家相关法律规定。
试用期陷阱也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部分用人单位会利用试用期的规定,设定过长的试用期限,或者以试用期为借口支付低于法定最低工资标准的报酬,甚至不为员工缴纳社会保险。这显然违反了《劳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因此,求职者应当熟悉试用期的法律规定,确保自己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最后,信息陷阱是指某些用人单位在招聘广告中夸大自身规模、发展前景、薪资待遇和福利条件等信息,从而误导求职者。为了避免受到虚假信息的影响,求职者可以通过多种渠道验证公司的实际情况,例如查阅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访问公司官网、询问在校学长学姐的经验分享等。对于那些长期大量招聘、员工流动性大的公司,求职者也应该更加审慎地做出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