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婚后买房算首套吗

离婚后买房算首套吗
2024-12-04 23:50:35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您好:首先北京的贷款政策是下边这样的,按照您的描述,您离婚已经一年以上,名下在京没有住房,也没有未结清的或者已经结清的贷款记录,在符合限购的情况下您可以按照首次贷款申请购房

2017年3月24日(含)以后离婚的,离婚不满一年的话贷款按照二套认定。

公积金贷款,认房不认贷,在京无房购房算首套。

商业贷款,认房且认全国贷款记录。无房无贷款记录,购房算首套。

回答(2):

  离婚后买房能否算首套必须符合一下两点:        

  1. 就是看以你的家庭为单位,你和你爱人,还有小孩名下是否有房子,离婚就不算是一个家庭,就只有你一个人,如果过户,公证给男方,而你持有公证书和离婚证明,还是可以一套的。

  2. 是当初你们买房子的时候,你作为共同贷款人和你的前夫一起贷款了,那么,就算是你利用过一次银行贷款,那么第二次利用,就算是第二套。

所以说如果当时你们买房的时候贷款没用你的名字,并且离婚后您将房子公正过户给对方,那您再买房就可以认为是首套。

《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做好住房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

 一、首套房定义 政策概念里的首套房,并不是大家普遍认为的“第一套房”的意思,对于首套房的概念,通过对《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做好住房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梳理后,以下几种情况都算首套房:

 1. 贷款并结清后再买房,算首套房; 

2. 贷款过房子后卖掉,通过房屋登记系统查询不到房产但在银行征信系统里能查到贷款记录的,此时再买房,算首套房; 

3. 全款买过一套房再买房,算首套房; 

4. 全款买过一套房后卖掉,房屋登记系统查不到房产再贷款买房,算首套; 

5. 有两套房商业贷款记录,但已全部还清且出售,并能提供出售证明的,再买房属于首套房; 

6. 有一套贷款已还清的房,并且还有一套公积金贷款但已出售同时能够提供住房出售的房子,再买房属于首套房; 

7. 夫妻两人一方婚前使用商业贷款买房,另一方婚前购房用的是公积金贷款,婚后两人想要以夫妻名义共同贷款,若贷款已还清,银行业金融机构可以根据借款人偿付能力、信用状况等具体因素灵活把握贷款利率和首付比例; 

8. 夫妻两人一方婚前有房但无贷款记录,另一方婚前有贷款记录但名下无房产,婚后买房申请贷款,也算首套房。

回答(3):

如果离婚后的家庭(包括借款人、配偶及未成年子女)成员名下实际拥有成套住房数量确为0的,买房即属于首套房。

根据住房城乡建设部、央行、银监会三部门联合出台的《关于规范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中第二套住房认定标准的通知》(建房[2010]83号)规定: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国发〔2010〕10号),规范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中贷款申请人(以下简称借款人)第二套住房认定标准,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中居民家庭住房套数,应依据拟购房家庭(包括借款人、配偶及未成年子女,下同)成员名下实际拥有的成套住房数量进行认定。
二、应借款人的申请或授权,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省会(首府)城市及其他具备查询条件的城市房地产主管部门应通过房屋登记信息系统进行借款人家庭住房登记记录查询,并出具书面查询结果。
如因当地暂不具备查询条件而不能提供家庭住房登记查询结果的,借款人应向贷款人提交家庭住房实有套数书面诚信保证。贷款人查实诚信保证不实的,应将其记作不良记录。
三、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贷款人应对借款人执行第二套(及以上)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
(一)借款人首次申请利用贷款购买住房,如在拟购房所在地房屋登记信息系统(含预售合同登记备案系统,下同)中其家庭已登记有一套(及以上)成套住房的;
(二)借款人已利用贷款购买过一套(及以上)住房,又申请贷款购买住房的;
(三)贷款人通过查询征信记录、面测、面谈(必要时居访)等形式的尽责调查,确信借款人家庭已有一套(及以上)住房的。

回答(4):

是否算首套需要看购房者名下是否有其他房产,无房产就是属于首套购房。

购房需要贷款需要满足以下条件才可申请:

  1. 具有当地城镇常住户口或有效居留身份,年龄为18-65周岁的中国居民;

  2. 具有稳定的职业和收入,信用良好,同时具有按期归还贷款本息的能力;

  3. 具有所购住房全部价款20%以上的自筹资金,并保证用于支付所购住房的首付款;

  4. 具有银行认可的资产作为抵押或质押,或有足够代偿能力的单位或个人作为偿还贷款本息、并承担连带责任的保证人;

  5. 具有购房合同或协议,所购住房价格基本符合银行或银行委托的房地产估价机构的评估价值;

  6. 银行规定的其他条件。

回答(5):

首套房与二套房的界定标准,我行严格执行国家贷款政策,因各地情况略有差异,具体当地详细规定,请您直接联系当地分行咨询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