辈分怎么排

辈分怎么排
2024-10-29 02:03:50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祖辈的亲属,按古代关于宗亲的范围,是从高祖开始。高祖以上的直系祖先则称为远祖、先祖、先人、鼻祖(鼻,始的意思)。

  • 祖:在古代,广义是指所有父辈以上的男性先辈,狭义则是指祖父。

  • 祖父:又称为"王父"、"大父"、"祖君"。在古代,"公"、"太公"、"翁"也可用来称呼祖父;如今对祖父最常见的称呼是"爷爷"。

  • 祖母:又可以称为"大母"、"王母"、 "重慈"。又因古人有妻有妾,所以祖母又有 "季祖母"、"庶祖母"、"妾祖母"之分。祖母之称古今通用。

  • 婆:是古代对成年妇女的很普遍的称呼,也可以用来称祖母。

  • 奶奶:是今天对祖母的普遍称呼,古代的使用较晚。作为称谓,"奶"最早是作为乳母之称,以后又用以称母亲,又作为对以婚妇女的较广义的称呼。

  • 堂祖父、从祖父、伯公、伯祖、伯翁、叔公、叔祖、叔翁等:这些是对祖父的兄弟的称谓。

  • 堂祖母、从祖母、伯婆、伯祖母、叔婆、叔祖母等:这些是对祖父兄弟妻子的称谓。

  • 诸父、诸母:是对父亲的兄弟及其妻室的统称。

  • 世父:对父亲的兄弟的称谓,现代更多的场合是称"伯父"、"叔父"或简称"伯"、"叔"。古人将几个叔父按伯、仲、叔、季的排行次序,分别称为"伯父"、"仲父"、"叔父"、"季父"。

  • 伯母、叔母:是对父亲的兄弟的妻室的称呼。

  • 从父:对父亲的叔伯兄弟可统称"从父",又可分别称为"从伯"、"从叔"。

  • 姑:对父亲的姊妹可称为"姑"(沿用至今),又可以称为"诸姑"、"姑姊"、"姑妹",对已婚者一般都称为"姑母"、"姑妈",与今不同的是偶尔也称"姑娘"。

  • 姑父:对姑母的丈夫,既可称为"姑父"、"姑丈",又可以称为"姑婿"、"姑夫"。

  • 表兄弟:对姑母的子的称谓。

  • 表姊妹:对姑母的女的称谓。

  • 外祖父:对母亲的父亲,称其为"外祖父"(与今同),又可称为"外翁"、"外大人"、"家公"、"老爷"等。

  • 外祖母:对母亲的母亲,称为"外祖母"、"外婆"(与今同),又称为"姥姥"、"老老"等。

  • 舅:对母亲的兄弟,古今均称"舅",在不同场合,可加上一些修饰或补充性文字,如:"舅氏"、"舅父"、"嫡舅"、"元舅"、"堂舅"等。

  • 舅母:对舅父之妻的称谓。

  • 姨母:对母亲姊妹的称呼,先秦时称为"从母",秦汉以来则称为"姨母",或称为"姨娘"、"姨婆"、"姨妈"等。

  • 姨父:对姨母之夫称为"姨夫"或"姨父"。姨母之子女也称"表兄弟"、"表姊妹"(无论是舅父之女、姨母之女,还是姑母之女,都可以以"表兄弟"、"表姊妹"相称,古人统称为"诸表")。

回答(2):

  佛教辈分,按照各宗派字辈排序。
  佛教字辈(辈分)简介
  一名标准的僧人有法号和法名两种,法名是师傅赐予的,是根据你所入的宗派辈分排下来的,这个名字将会跟随你一生,是教界里认可的身份,而法号不一样,但分2种,1是自己以后修持道路上,根据个人需要偏好,自取的,2也是剃度师取的,禅宗都有宗派认可的法号字辈,别的宗派也有 不同的是师傅赐予的法号会添在戒牒上,由发碟方添,而自己取的法号很可能不添在戒牒上,而用在自己以后的日常生活中,当然也可以自己填在戒牒上 。
  从福裕开始,少林寺便按七十字诗法裔辈分,顺序高低,以命法名。这七十字诗是:
  福慧智子觉,了本圆可悟。
  周洪普广宗,道庆同玄祖。
  清净真如海,湛寂淳贞素。
  德行永延恒,妙本常坚固。
  心朗照幽深,性明鉴崇祚。
  衷正善禧禅,谨悫原济度。
  雪庭为导师,引汝归铉路。
  沩仰宗的辈分
  词德宣衍道大兴 戒鼎馨遍五分新 慧焰弥布周沙界 香云普荫灿古今
  慈悲济世愿无尽 光昭日月朗太清 振启拈花宏沩上 圆相心灯永昌明
  云门宗的辈分
  深演妙明耀乾坤 湛寂虚怀海印容 清净觉圆悬智镜 慧鉴精真道德融
  慈悲喜舍昌普化 宏开拈花续传灯 继振云门关一旨 惠泽苍生法雨隆
  临济宗僧谱(字辈):智慧清静,道德圆明。真如性海,寂照普通。心源广续,本觉昌隆。能仁圣果,常演宽宏。惟传法印,正悟会融。坚持戒定,永继祖宗。
  曹洞宗僧谱:广崇妙善,宏胜禧(后改为永)昌。继祖续宗,慧正维方。圆明净智,德行福祥;澄清觉海,了悟真常。
  沩仰宗僧谱:慧维妙真恒,心空悟上乘。续宗宏法远,万古耀莲灯。

回答(3):

回答(4):

在中国,汉族传统的辈分观念长期存在,以本身为中心,上有四代长辈,下有四代晚辈,形成了“高祖、曾
祖、祖、父、本人、子、孙、曾孙、玄孙”的“九族”血亲关系,这就是九个层次。如果把旁系的血亲关系和
姻亲关系联系起来,便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亲属系统。这里仅选其中的一部分,以显示其层次关系。
第一层: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长二辈』;
第二层:父亲、母亲、伯父、伯母、叔父、婶母、舅父、舅母、姨父、姨母、姑父、姑母、岳父、岳母
『长一辈』;
第三层:『本身』哥哥、嫂嫂、姐姐、姐夫、妹妹、妹夫、堂兄、堂嫂、表兄、表嫂、内兄、妻妹、襟
兄『同辈』;
第四层:儿子、女儿、侄儿、外甥、内侄、侄婿『晚一辈』;
第五层:孙子、孙女、外孙、外孙女、侄孙、侄孙女、孙媳、外孙媳『晚二辈』。
亲属称谓是以辈分划分的,不受年龄限制,哥哥比弟弟大几岁,哥哥的孩子又比弟弟的孩子大几岁,几
代之后,大门的后代与小门的后代相比,同辈人可能差上几十岁,并不因此而影响辈分关系,常常会有长胡
子的孙子或怀抱着的爷爷。所以,汉族常“大门转小辈”之说。
亲属称呼也用于社会上邻里之间或素不相识的人之间,以表示亲切和尊敬。例如:邻里间同龄人常以兄
、弟、姐、妹相称,年轻人称父辈同龄人为大伯『大爷』、叔叔、大妈『大娘』、婶婶、姑姑、姨等,称祖
父辈的同龄人为爷爷、奶奶、姥姥、老爷等。一般地说,注意层次,掌握角度,在称谓的运用中十分重要,
年龄层次不同,称谓也不同,特别是信封上的称谓。如儿子给爸爸、妈妈写信,信内应称“父母亲大人”或“
爸爸妈妈”,而在信封上的称谓则有角度问题了。称Ⅹ先生或职务为宜。
亲属称呼也用于社会上邻里之间或素不相识的人之间,以表示亲切和尊敬。例如:邻里间同龄人常以兄
、弟、姐、妹相称,年轻人称父辈同龄人为大伯『大爷』、叔叔、大妈『大娘』、婶婶、姑姑、姨等,称祖
父辈的同龄人为爷爷、奶奶、姥姥、老爷等。一般地说,注意层次,掌握角度,在称谓的运用中十分重要,
年龄层次不同,称谓也不同,特别是信封上的称谓。如儿子给爸爸、妈妈写信,信内应称“父母亲大人”或“
爸爸妈妈”,而在信封上的称谓则有角度问题了。称Ⅹ先生或职务为宜。
生活中,为了表示对人的尊敬,也有不注意层次的特殊现象。如:某家有一位受尊敬的长者,家里晚辈
称之为爷爷、奶奶、老爷、姥姥等,街坊邻里不分男女老幼,可能都称其为爷爷、奶奶、老爷、姥姥,不过
称谓前常常冠以姓名。如“红楼梦”里的刘姥姥,“骆驼祥子”中的刘四爷。有时在称谓前加上“他(她)”字
,如:他大伯、她二婶、他姥姥、她李二哥等。类似的称呼,在今天还广泛使用.
不知道辈分算不算一种文化,然而弄清辈分却真得算一门学问。在中国,辈分的起源和历史,不是才疏学浅的我所能够考证的,然而从古籍中的记载及自己幼年至今的阅历,却使我触摸到,辈分经历岁月沧桑,朝代更迭而潜移默化变化的河流。辈分,对于一个人来说,一生下来就被确定了,自己别无选择。同宗族之间的辈分是严格遵守的,比如说称呼必须准确,日常生活中要向长辈请安、敬烟、让座、让路,坐次上也十分讲究,不能乱了礼法。一个人的言行举止甚至命运都会受到宗族礼法的影响和传统道德的束缚。曾读过这样的史料:在山西、五台山下,有一个4000余人的大村庄——槐荫村。赵姓占了90%以上,人称赵氏一家村,人兴族旺。据《槐荫村志》记载:槐荫村自新石器时代便有人类聚居。明朝洪武年开始,赵氏始祖伯英公从朔州马邑迁来五台,定居槐荫,以务农为主,勤俭持家,逐渐成为五台望族。赵氏家族繁衍至今,已有600余年,传25世,勤奋起家,豪爽待人,传宗续谱,辈分严谨,还组织筹划下《赵氏宗谱》一套12本书。赵氏家族之间辈分是严格遵守的,即使是白发满头的老者,也必须称呼比自己辈分大的娃娃为爷爷、叔叔。如果有人叫错了称呼,立即会受到族人的指责和纠正。宗族中孩子的取名也是依据宗谱中的辈分而定,不可随意而取。可见,槐荫村的人民几百年来生活在这样一个相对封闭或半封闭的环境里,已经逐渐形成并沉淀下来一种相对独立的文化和礼法制度,影响了一辈又一辈,一代又一代人。这里人口流动少,人们生活安定,生活也相对贫穷、落后,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必然要求同族、本家团结协作,互帮互助,宗族间的纽带也就比较紧密,它与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开放的程度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我们熟知的巨著《红楼梦》中,也能找到“辈分”的痕迹。如[林黛玉进贾府]一章里:黛玉“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去。”先拜见了外祖母,王熙凤来时,贾母戏说称她“凤辣子”便可。黛玉不知如何称呼,不敢造次,待到众姊妹说“这是琏嫂子”时,她才赶忙赔笑见礼,以“嫂”呼之。由此可见,在封建社会里,也是非常重视辈分,不清楚辈分,身份,称呼一个人时是十分小心谨慎的。而在行请安拜见礼或是吃饭时,对坐次、位置也十分讲究,如吃饭时对客人应礼让上座,而客人若很年轻、辈分也小,应推辞坐边座或下方坐,否则就会被人轻视,受人嗤之以鼻。当黛玉去拜见二舅舅贾政时,老嫫嫫让她炕上坐,黛玉度其位次,便不上炕,只向东边的椅子上坐了。见舅母王夫人时,王夫人本在西边下首坐着,见了黛玉,便往东让,黛玉料定这本是贾政之位,再三不肯,“王夫人再四携她上炕,她方扶王夫人坐了。”当贾老太太传饭时,贾母正面榻上独坐,两边四张空椅,熙凤拉了黛玉在左边第一张椅子上坐,黛玉十分推让,得到贾母解释“你舅母嫂子们不在这里吃饭,你是客,原应如此坐的。”黛玉方告了座,坐了。由于贾府中人物众多,各人身份不同,辈分复杂,黛玉不得不步步小心,时时在意,才不至于弄错,闹了笑话,乱了礼法。史料中的记载,古典书籍中的诸多表现,感觉似乎距离我们很遥远。然而我的那次难忘的经历却使我与辈分有了零距离的接触。我的父母是山东人,年纪轻轻都去支援了边疆,我便出生在那遥远而美丽的新疆。16岁那年,母亲携了我回家乡探亲。外公家住在一个偏僻的地方,汽车也难畅通,跟着母亲走了很远。中午时分,老爷子发话了:来,上桌子!四周的男人们,踌躇了片刻,互相谦让,然后落座。母亲却悄悄示意我,不叫我坐:在这儿,原来女人是不上桌子的!不懂规矩,更不能乱坐,这里绝对是一种地位的象征,如果乱坐,会招致大家的冷眼,最后终于在老爷子的示意下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