觞(觞音如「商」)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盛酒器具,器具外形椭圆、浅腹、平底,两侧有半月形双耳,有时也有饼形足或高足,考古界亦称其为耳杯。羽觞出现于战国时期,一直延续使用至汉晋,其后逐渐消失。张衡《西京赋》:「促中堂之狭坐,羽觞行而无算。」《汉书.孝成班婕姝》:「酌羽觞兮消忧」。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王羲之《兰亭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 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