燧发枪在十七世纪由是法国人发明。它的基本结构如同打火枪,即利用击锤上的燧石撞击产生火花,引燃火药。燧发枪的平均口径大约为13.7毫米,由于还没有发明后装弹式火枪,所以这对当时的弹药装填技术做了很高的要求,按以前的装填方法,装填弹丸时,需将弹丸放到膛口,用木榔头打送弹棍,推枪弹进膛,这是非常费时间的,在战场上,就意味着浪费生命。后来,美国宾夕法尼亚周的枪械师创造了一种加快装填法,使用浸蘸油脂的亚麻布或鹿皮片包着弹丸,装入膛口,减少了摩擦.这种方法不仅加快了装填速度,而且起到了闭气作用,精度随之提高,射程也提高了。
转轮打火枪是用燧石打火引燃的前装枪,这种转轮打火枪的零件主要有:带锯齿的钢轮、链条、弹簧和击锤等,击锤头上有一隧石(即打火石),靠钢轮表面的细齿与隧石摩擦而发火点燃火药。射手射击前,需用小板手卷链条,在卷链条的过程中将弹簧压缩,弹簧张开带动钢轮旋转,整个过程就像闹钟的发条。
燧发枪的发展历程分为转轮打火枪到燧发枪。
转轮打火枪是人们在克服火绳枪种种不便的基础上产生的,但是,关于其诞生,却没有一个准确的说法。有人认为是德国钟表师约翰·基弗斯发明了这种枪,也有人说是意大利科学家发明了转轮式发火装置,更有人活灵活现地说这种枪的发明者是一个偷鸡者,并编出了这样一个似乎可信的故事:这个偷鸡贼经常在夜间去作梁上君子,他偷鸡时使用的主要工具就是火绳枪,但是,火绳枪又容易暴露目标,于是,他开动脑筋,发明了这种较为隐蔽的转轮打火枪。
笔者反复查阅相关资料,认为德国钟表师约翰·基弗斯发明转轮打火枪的故事较为可信。故事中说,出身于16世纪初的基弗斯在钟表界颇有名气,他不仅能造出各种造型别致的精美手表,对各种枪械也有浓厚的兴趣,并亲手制作过不少精美的火绳枪。一天,基弗斯家中来了个客人,客人在抽烟点火时,用的不是当时流行的火柴,而是用古老的燧石摩擦点火方式,燧石闪亮的火花瞬间引起了基弗斯的灵感,他把钟表上那带锯齿的旋转钢轮与能够产生火花的燧石相结合,凭着他的经验和智慧,于1515年研制成功了世界上第一支转轮打火枪。
基弗斯发明成功的转轮打火枪引起德**方的关注,很快,这种枪便开始装备德军骑兵和步兵,1544年,德国与法国交战,当时德军骑兵装备了转轮打火枪,法**队仍装备火绳枪。战斗进行中,突然风雨大作,装备火绳枪的法军几乎没能打出一枪一弹,而以转轮打火枪为主要武器的德军骑兵则越战越勇,将法军士兵打得落花流水。不久,屡遭失败的法国国王也雇用了相当数量的同类骑兵,这些骑兵也配备了转轮打火枪。这样,转轮打火枪慢慢成为骑兵的主要武器。
然而,转轮打火枪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它不仅结构复杂,造价昂贵,使用麻烦,而且在钢轮上有污染时还不能可靠地发火,于是,人们又开始研制新的“点火”方式。
不久,居住在伊比利亚半岛上的西班牙人发明了燧发枪,他们取掉了那个源于钟表的带发条钢轮,而是在击锤的钳口上夹一块燧石,在传火孔边有一击砧,如果需要射击时,就扣引扳机,在弹簧的作用下,将燧石重重地打在火门边上,冒出火星,引燃点火药,这种击发机构称之为撞击式燧发机,装有撞击式隧发机构的枪械称为撞击式燧发枪。撞击式燧发枪大大简化了射击过程,提高了发火率和射击精度,使用方便,而且成本较低,便于大量生产。到16世纪80年代,许多国家的军队都装备了这种撞击式燧发枪。
门世纪初期,法国人马汉又对燧发枪进行了重大改进,他研制成功可靠、完善的击发发射机构和保险机构,从而成为当时性能最好的枪,为法国赢得了荣誉。法王亨利四世为此召他进宫,充任贴身侍从,专门为宫廷制造枪械,到17世纪中期,这种燧发枪已广泛装备法**队,后来,这种隧发枪被世界各国仿制和采用,直到19世纪中期。
隧发枪有步兵隧发枪和骑兵燧发枪两种,前者口径19.8毫米,枪长1560毫米,枪重5.69千克,弹丸重32.1克;后者口径17.3毫米,枪长1210毫米,枪重4.6千克,弹丸重21.3克。
17世纪中叶,正值中国清朝初年,中国发明家戴梓发明了一种形似瑟琶的连珠铣,这种连珠铳的火药和弹丸均贮于铳背,共28发,以二机轮开闭,扳第一机时,火药及铅弹丸自动落人筒中,第二机随机转动,摩擦燧石,点燃火药发射铅弹丸。这种连珠铳实际上与近代的机械式机枪的原理已非常相似,比美国人加特林后来发明的机械式机枪整整早一个世纪。但由于清朝政府极端保守,对汉人不太信任,从而致使这一重大发明没有被推广和采用,使之只得“藏器”于家。
燧发枪机的替代品:撞击式雷帽枪机燧发枪机持续使用了相当长的时间,但最终还是被称为撞击式雷帽的枪机和点火系统所取代。撞击式雷帽更易于装填弹药,其抵抗恶劣天气的能力和可靠性也更强,因此到了美国内战时期,北部同盟军和南部同盟军都广泛使用了撞击式雷帽枪。
一种称为雷酸汞或雷汞的化合物的发现,使撞击式雷帽的出现成为可能。该化合物的化学式为Hg(ONC)2——它由汞硝酸和乙醇组成。
雷酸汞的爆炸性非常强,而且它对冲击非常敏感。快速撞击或者甚至用手指使劲按压,都可能使其引爆。将少量雷酸汞放入预制的盖帽中(约为橡皮大小的金属帽),然后将盖帽附加到喷嘴和导入枪管的管子上,盖帽就可以点燃枪管中的火药。
从燧发枪机到撞击式雷帽枪机的转换非常简单,许多燧发枪都进行了此项改造。撞击式雷帽枪机与燧发枪机在主弹簧、击铁、机心、阻铁和阻铁簧等方面都完全一样。撞击式雷帽枪机的击铁也与燧发枪机相同,同样具有非击发、半击发和完全击发三种位置。
不同的是,撞击式雷帽枪机没有燧石和扣簧。取而代之的是喷嘴,用来接纳盖帽,并且这个喷嘴还包含一段可以将火焰从盖帽引到枪管中的主要火药的管子。击铁改造为用来撞击喷嘴上的盖帽并将其覆盖住,这样喷嘴中的火焰就不会被风吹灭了。以下这些图片可帮助您了解撞击式雷帽枪机的结构:
撞击式雷帽枪机的使用并没有持续多长时间,大约只有50年。由于当时制造工艺的飞速发展,以低廉的成本将盖帽、火药和弹丸集成到单一的金属外壳内已成为可能。而这正是我们今天所使用的子弹!
首先进行爆炸式点火技术激发试验的是一个名叫亚历山大·福希斯的苏格兰牧师。福希斯开始用的是器皿装雷汞粉。后来把雷汞粉铺在两张纸之间。在进一步制作了纸卷“火帽”,这种发明大大加快了枪械的发射速度。
1808年,法国机械工包利应用纸火帽,并使用了针尖发火,1821年,伯明翰的理查斯发明了一种使用纸火帽的“引爆弹”。后来,有人在长纸条或亚麻布上压装“爆弹”自动供弹,由击锤击发。这样一来,击发枪就更完善了,到了19世纪,针刺击发枪也诞生了。其最早出现在1840年,是德国人德莱赛发明的,故又称为德莱赛针刺击发枪。其技术特征是:弹药从枪管后端装入,并用针击发火。这种武器首先由普鲁士军队装备,在普鲁士的三次王国统一战争中,其大放异彩,令丹奥法三国骑兵闻枪色变。与击发技术的发展同步的是装弹技术的发展。
早前的火枪,弹药都是由枪管前面装进去的,而后膛枪是子弹从枪械后面装进去的。
18世纪末,新的枪械革命时代到来了。1779年,英国人发明了雷汞。很快,苏格兰人亚历山大-福希斯发明了火帽,这对枪械来说,是在定装弹出现前最大的两个进步;从此以后枪手不用再担心因为潮湿、下雨而无法击发的情况出现,只需要将火帽套在火门上,然后扣动击锤打击就可以点火。这就是后膛枪。现代的所有枪支都可以称的上是后膛枪。
在1840年的鸦片战争中,英军标准配备的是著名的BROWNBESS前膛装药的滑膛燧石火枪,并非英军上尉派垂克·佛格森于1776年就发明成功的后膛装弹来福枪,该“佛格森”后膛装弹来福枪是佛格森上尉在参加英军镇压1776年的美国独立战争中,在美国的前膛装药的肯塔基式线膛来福火绳枪的基础之上研制成功的,英军曾生产了100支这种新枪,装备了由他本人率领的一支百人队伍,有效射程提高到200米,最高射速每分钟六发,但因他本人战死,这种枪一直到1853年也没有在英军中推广。而后来,1860年,美国首先设计成功了13.2毫米机械式连珠枪,开创了弹夹的先河。此枪枪托里有一个弹簧供弹舱直通枪膛。子弹可以由此一发一发装进,自动输送入膛。连珠枪的出现,使步枪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以前的火枪弹药都是由枪管前面装进去的,而后膛枪是子弹从枪口后面装进去的.
18世纪末,新的枪械革命时代到来了。1779年,英国人发明了雷汞。很快,苏格兰人亚历山大-福希斯发明了火帽,这对枪械来说,是在定装弹出现前最大的两个进步;从此以后枪手不用再担心因为潮湿、下雨而无法击发的情况出现,只需要将火帽套在火门上,然后扣动击锤打击就可以点火。着就是后膛枪.
现代的所有枪支都可以称的上是后膛枪.
18世纪末,新的枪械革命时代到来了。1779年,英国人发明了雷汞。很快,苏格兰人亚历山大-福希斯发明了火帽,这对枪械来说,是在定装弹出现前最大的两个进步;从此以后枪手不用再担心因为潮湿、下雨而无法击发的情况出现,只需要将火帽套在火门上,然后扣动击锤打击就可以点火。此外,虽然16世纪初线膛的来复枪(“膛线”英文为rifle,音译为“来复”,所以线膛枪也叫“来复枪”)就已出现,但正如前面所说,因为前膛线膛枪的装填速度实在太慢,因此一直没有广泛使用。——弗格森少校逝世半个世纪之后,19世纪上半叶,普鲁士人N-德雷泽发明了后膛击针枪,这是一个真正的革命。这种枪于1840年最早装备普鲁士军队,当时普鲁士人把它作为最先进的秘密兵器,直到1848年才公开;它使线膛枪的射速达到了每分1-2发,而且,后膛枪和前膛枪相比,它终于可以让士兵在卧倒、匍匐时装填弹药了,而前膛枪非站着装填不可,何况线膛枪在射程、精度上的优势早就超过了滑膛枪。
在几次使用前膛枪的部队被使用后膛枪的部队打得稀烂的战役之后,欧洲各国迅速换装了这种武器;从远古以来一直困扰着统帅们的问题——装备远程武器的部队不擅近战,近战兵种又无法远射——终于得到了彻底的解决:在此之前,只有极盛时期的拜占庭重骑兵作过这种尝试(他们被要求同时使用剑矛和弓箭两套武器),刺刀的发明部分地解决了这个问题;现在,用击针的后装线膛枪总算是在良好的射程、威力、精度之外又解决了装填速度的问题,步兵的弹幕足以挡住一切向他们冲过来的近战兵种,包括骑兵。此后,滑膛枪的历史就结束了,骑兵也失去了它的存在意义。
从滑膛枪到线膛枪
早期的枪管,里面都是滑溜溜的,所以,这些枪也被称为“滑膛枪”。
当时使用的枪弹也多是一些大小不一的铁粒或铅丸,当弹丸和枪膛之间的空隙
过小时,装填弹丸很费力,且不易装填密实。若弹丸和枪膛之间的空隙过大,发射时密闭性不好,火药气体就会从这些空隙中泄漏出去,使枪的射击准确度降低或射程减少。而且,即使弹丸和枪膛之间间隙很小,子弹离开枪口后,在空中飞行时仍像一个醉汉,不是东摇西晃,就是头朝后翻跟头,既打不远,又打不准。
于是,滑膛枪就变成了线膛枪,也就是说,枪膛再也不是光光滑滑的了,而是
有了膛线,有了膛线,子弹就可以高速旋转,从而在空中稳定飞行,指到哪里打到哪里。这里需要作一点小小解释。膛线的英文单词是“rifling”,这个词源于古高地日耳曼语中的“riffilon”,原文为“波纹”、“细浪”。后来,又派生出“rifle”(线膛步枪)这个词。不过,我国早年将“膛线”翻译成了“来复线”,“线膛步枪”翻译成了“来复枪”。
关于膛线,究竟谁是第一个发明者,众说纷坛。据记载,奥地利维也纳人凯尔奈曾发明了直膛线,不过,这种直膛线是为了加速从膛口装弹,而不是为了使弹旋转。英国伍尔威奇兵工厂的陈列室内保留有一些17世纪制造的线膛步枪,枪管里有明显的旋转膛线。美国独立战争期间,美国抗英部队由于使用了线膛枪将装备滑膛枪的英国人打得落花流水。15世纪末期,德国人研制出一种线膛枪。说得最为圆满的可能是下列一则故事,我们不妨展开介绍。
1854年,英国测量员意特沃斯奉命改进枪的性能,正当他无计可施时,忽然间联想到小孩玩的陀螺,他认为,陀螺之所以能旋转,是因为它不仅围绕着本身的轴线转,而且陀螺轴线还围绕着垂直轴线旋转,转得越快,站得就越稳,摆动角越小,因而不但保持方向不变,还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于是,他很快在枪管内刻制螺旋膛线。遗憾的是意特沃斯的成功试验并没有受到重视,他研制成功的意特沃斯步枪也无人问津。直到若干年后的1865年,另一位英国人梅特福在意特沃斯发明的膛线基础上进行改进,才使膛线在枪上获得泛的应用。隐藏在枪膛内的膛线,凹下去的小槽被称为阴线,凸起来的则叫阳线,两条相对阳线之间的垂直距离叫口径,子弹头的直径比口径稍大一些,这叫过盈,只有这样才能使子弹头嵌入膛线而旋转。
作为一名曾发明过爆炸弹头的发明家,梅特福发明浅阴线和稍带圆角的阳线,这种膛线结构保证了膛线内不因使用黑火药而堆积过多的火药残渣。应该说,梅特福膛线是一种黑火药时代较为成功的膛线。
线膛枪的原理并不复杂。当子弹在火药气体的作用下嵌人膛线时,便沿着膛线向前运动,同时开始旋转,旋转的弹头与陀螺相似,子弹轴相当于陀螺轴,弹道的切线,即弹头离开枪口后的飞行方向相当于垂直轴。弹头的转速达每秒3000转,它不但绕着弹头做圆圈运动,且弹头的轴线始终围绕着弹道切线做锥形运动,从而能克服空气阻气,不断向前飞去,保证弹头稳定地向前飞行。因此,一颗小小的子弹竟能飞几千米的距离,其道理就不难理解了。
膛线的条数多少常与枪的口径大小有关,一般在3~12条之间,手枪、冲锋枪、步枪等常为4条,口径大一些的机枪是8条。膛线的方向有右旋和左旋两类,现在一般均采用右旋,究其原因,不过是习惯而已。有了膛线,子弹头离开枪口时的旋转速度就可高达每分钟旋转20万转了,这样就保证了弹头足够的飞行稳定性,保证了子弹的飞行距离。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枪均改成了线膛枪,滑膛枪也还在使用,如霰弹枪就采用滑膛,打猎用的猎枪由于要求的射击距离不远,又使用霰弹,故也采用滑膛枪。此外,箭形弹等一些特种枪弹也采用滑膛,因为它主要靠尾翼稳定,不需要线膛来帮助了。
从前装枪到后装枪
1866年7月3日,在易北河以西的萨多瓦地区展开了一场欧洲近代史上的空前大会战,普鲁士军和奥地利军以50万的兵力进行争夺德意志领导权的战争,在总参谋长毛奇的指挥下,普鲁士军以巧妙的战术、猛烈的火力打败了一直称雄欧洲的奥地利军。在这场惊心动魄的战争中,奥军伤亡被俘4.5万人,普军仅损失约1万人。普鲁士战胜了奥地利,为德国的统一创造了条件,尽管决定这次战争胜败的因素很多,但这一条因素不可小视:普军大量装备了以后装击针枪为代表的先进武器,而奥军使用的仍是前装燧发枪。
早期的枪都是前装枪,而且多是前装滑膛枪,虽然也有人试用后装的结构,但是因不能保证闭塞火药燃烧气体和操作不便而被放弃。前装枪就是从枪口装填弹药的枪,一般由身管、枪机和握把(或枪托)组成。前装枪从一些西方电影上还能常常见到:以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悲惨世界》改编的同名电影中曾有一个场面将前装枪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电影中描写了一场街头巷战,射手每打完一枪,都要迅速把枪递给身后的人,换取一支装好子弹的枪,而那个接过空枪的人又迅速将弹药捅人枪膛,以供射手使用。
前装枪有几个特点:
(1)弹头和火药分别从枪口用通条或其他工具捅人枪膛
内,所以枪弹是分装的;
(2)口径一般比较大,在20毫米左右;
(3)枪尾端是封闭的,枪管内膛没有刻制膛线;
(4)由于枪弹要从枪口装人,装填路线长,速度慢,装填时,人体动作幅度大,枪管需在地上竖起来,操作强度大,容易暴露目标。
而后装枪只需操作枪柄,使枪机前后滑动,即可装弹与退膛,每分钟能发射6~7发子弹,而且能以卧、跪。立或行进中多种姿势重新装弹和射击。相比较,奥军士兵的前装枪,装填弹药时必须将枪管竖直,不仅费时费力,而且操作动作大,很容易暴露目标,每分钟只能发射互~2发子弹。这就是说,一万普军枪手的火力相当于4~5万奥军枪手的火力,难怪奥军战败呢?
最早尝试枪械弹药后装的是法国人包利,他试用的子弹本身带有点火装置,但由于枪管尾端不密封,火药气体从后面跑了出来,因而失败了。19世纪30年代,有人发明了一种纸壳定装式枪弹,将弹丸、底火、发射药合为一体,从而为后装枪的诞生创造了条件。1835年,普鲁士人德莱赛在军方的支持下发明成功后装式步枪,这种从身管后方装填弹药的枪由身管、枪机、发射机和枪托等组成,发射的就是纸壳定装枪弹。使用时,射手用枪机从后面将子弹推人枪膛,扣动扳机后,枪机上的长杆形击针即刺破纸弹壳,撞击底火,引燃发射药,将弹丸射出。由于这种枪发射时击针穿破纸弹壳底部打击底火,所以叫针刺发火枪。同时,由于这种后装枪的子弹需要一发一发地装人枪膛,所以也叫“后装单发枪”。后装单发枪比前装枪装填子弹方便,发射过程也大大简化,它的射击速度也比前装枪提高了四五倍,同时还能在跑动或卧、跪射击中重新装填子弹,所以,当时的普鲁士政府对德莱赛枪很重视,投人大量人力、物力秘密生产这种枪。
后装单发枪采用击针刺燃底火的方式以及定装式枪弹,都和现代枪很相似,这说明这种枪对后世枪的发展是有很大影响的。然而,从前装改为后装是一件较为困难的事。实现后装枪必须解决几个问题,首先要采用定装式金属弹壳枪弹,只有定装枪弹才可以从枪尾装填,早期的枪弹是
分装的,德莱赛针刺发火枪采用的是纸壳定装式枪弹,以后才过渡到金属弹壳定装式枪弹,采用金属弹壳枪弹,弹壳可以膨胀,紧贴弹膛壁,解决了后装枪的闭气问题,而且在火药气体压力下降后,弹壳又能自动收缩,弹壳收缩后与弹膛壁有一空隙,便于抽壳。其次,后装枪上要有切实可靠的闭锁装置,防止武器射击时,燃烧的火药气体从枪管尾端跑出来,若气体跑了出来,没有压力也就无法推动弹头向前运动。
从前装枪转变成后装枪是一大进步,但是,早期的枪械是前装枪,所以,习惯势力总是百般挑剔和阻挠后装枪的使用和装备。据说,一位普鲁士将军非常讨厌后装枪,他在死时留下遗言,要求在他的墓地上用前装滑膛枪放一阵枪声,否则他死不瞑目。一个瑞士军事代表团访问普鲁士时,检阅了普鲁士后装枪部队的瑞士将军边走边嚷嚷道:“用嘴吃东西是高贵的(指前装枪),瑞士射手从来不会卑贱到使用从尾部装填的‘灌肠枪’(指后装枪)来射击。”本文开始时所提到的发生在1866年的奥普大会战终于给前装枪的维护者以致命的打击,战后,法国、俄国和奥地利均争先恐后地淘汰了前装枪。在瑞士,当有人再次问那位把后装枪叫做“灌肠枪”的将军对后装枪怎么看时,这位将军不得不说:“枪是前装还是后装都是一个样,但吃东西是万万少不了嘴巴的。”不久,瑞士
军队决定换装后装枪,他再也没有敢反对。
19世纪60年代,英美等国开始设计制造后装连发枪,并相继装备部队,这之后,许多国家竞相制造,从而造出了许多种类繁多的枪。我国于1867年研制成功了美式后装单发枪,其子弹为铅弹,药筒有纸和金属制两种。到19世纪70年代,我国已能仿制生产多种后装单发枪。后来,我国又仿制了多种后装连发枪。
后装连发枪的特点是没有储存子弹的弹仓,也即时下所说的弹巢。根据弹仓在
枪身上的位置不同,通常又分为前托弹仓、后托弹仓和机巢弹仓。弹仓有固定式和可卸式两种,固定弹仓使用较广,常能容纳5发子弹,采用弹夹做装弹工具,可一次将子弹全部装人弹仓。使用弹仓可大大地缩短装弹时间,提高枪的发射速度,使射速达每分钟10~12发。
从前装枪到后装枪,是枪技术的一大进步,也表明枪弹有了突破性的进展,所有这些,都为近代枪的问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机枪,1900年代马克沁大叔发明
转轮,早了,19世纪中期就有了
第一把步枪是马蒂尼步枪
过去发明的
步枪、来复枪(rifle)是指有膛线(又称来复线)的长枪。单兵肩射的长管枪械。主要用于发射枪弹,杀伤暴露的有生目标,有效射程一般为400米;也可用刺刀、枪托格斗;有的还可发射枪榴弹,具有点面杀伤和反装甲能力。
在古语中英语的rifle和中文“步枪”概念有所不同,前者是泛指“有膛线枪械”,后者是指由“步卒所用的火铳”。
但现在习惯来说两者都是指:
步兵所使用,要以肩托著来发射的,有膛线的中型枪械。
原始有膛线枪械出现于十六世纪意大利,把起源于中国发明的突火枪和火铳等无膛线枪械改良而来,经过火绳枪、燧发枪的演变,才逐步发展成为现代步枪。
而无膛线枪械后来发展成散弹枪。
http://baike.baidu.com/view/22136.htm?fr=ala0
世界上第一支具有实用价值的左轮手枪是由美国人塞缪尔·柯尔特在1835年发明的。
http://baike.baidu.com/view/19173.htm#3
美国著名机械师理查德·杰丹·加特林于1862年发明了手摇式多管重机枪。
马克沁在1884年制造 出世界上第一支能够自动连续射击的机枪,射速达每分钟600发以上。
http://baike.baidu.com/view/2213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