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需要产生的条件
(1)旅游需要产生的主观条件。
依据旅游需要的概念,人类的基本需要失衡并被感知、好奇心驱动力是产生旅游需要的2个主观原因。
第一,基本需要失衡并被感知产生了变换生活环境以调节身心节律的旅游需要。人的身心的疲劳紧张和精神的相对空虚引起生理或心理的平衡失调,由此产生去外地摆脱紧张、补偿缺乏、恢复平衡的驱动力。每个人都是在他们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从事着特定内容的工作和劳动。现代社会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紧张的劳动和工作,会消耗大量体力和精力,引起身心疲劳,破坏生理和心理平衡,人们的心理日益处于紧张的状态。于是,人的神经系统要求补充消耗,缓解疲劳,恢复生理和心理平衡。当这种生理和心理不平衡现象反映到大脑时,尽管他们可能意识到自己劳动和工作的社会意义,并且具有相当的兴趣,他们仍会感到单调、枯燥和疲惫,仍会感到有一种力量要求他们暂时摆脱这种环境和活动,寻求一个新的环境和活动,调节活动节奏,以摆脱和释放紧张状态,补偿缺少的东西,恢复精力和体力。这种释放和补偿的极佳方式之一是旅游,人们就产生了变换生活环境以调节身心节律的旅游需要。人们通过旅游,短期改换一下生活环境,或欣赏山水风光,或体验风土人情,不仅可以愉悦身心,陶冶情操,而且可以开阔视野,增长知识,获得物质上或精神上的享受。旅游需要已经成为基本生活条件无忧的现代社会人们的基本需要之一。
人的大脑对这种平衡失调状态及由此产生的平衡驱动力的感知,需要在主观上通常是以意向和愿望的形式被体验着,模糊地意识到的旅游需要就是旅游意向。有某种意向时,人虽然意识到一定的活动方向,但却不明确活动所依据的具体需要和以什么样的途径和方式来满足需要。明确地意识到并想实现的旅游需要就是旅游愿望。如果愿望仅停留在头脑里,不把它付诸实际行动,那么这种需要还不能成为旅游活动的动力。旅游需要是作为一种倾向出现的,多是以静态的形式存在着。只有当愿望被激起和维持人的旅游活动时,这种需要才成为活动的动机。
第二,好奇心驱动了认识与探索的旅游需要。人为什么要去旅游?一个基本的原因就是满足人的好奇心。美国心理学家小爱德华·J·梅奥在他所著《旅游心理学》一书中用“探索的需要”和“尤利西斯动因”来解释旅游需要的动因。东北财经大学的孙喜林教授在他的《旅游心理学》中给好奇心下的定义是:人类和其他一些高级动物在面对新奇、陌生或复杂刺激时所产生的一种趋近、探索和操弄,以求明白、理解和掌握的心理倾向。好奇心是由个体生活环境的刺激而引发的先天内趋力,是人类心灵正常发展的原动力之一,是维护心理健康的一个条件,也是旅游需要产生的根本性原因。
动物也有对新环境喜欢探究的特点。巴甫洛夫在研究条件反射时指出,动物的无条件反射就包括进入新环境后的自动“探究反射”。人类保存了动物的这种生存性防御本能,具体表现就是“好奇、探究、操弄”,也就是好奇心。
人类需要好奇心的滋养。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幼儿的好奇心表现为对周围事物的探索和操弄。幼儿面对新奇的事物表现出兴奋,每逢新玩具到手,总是以注视、抚弄、吸吮、摇动、敲打、撕裂等方式研究一番,当幼儿到了新的环境,也会不由自主地四处探索。对幼儿好奇心的主动满足是幼儿心理正常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
对成年人的研究发现,如果对其施以长时问的单调刺激,会出现心智能力下降,甚至出现心理失衡。怎样才能满足成年人的好奇心呢?好奇心不像生理性动机那样有规律地自发表现出来,而是需要外在的刺激来引发。能引起好奇心的刺激要具备“新奇性”和“复杂性”2个条件或两者之一,它们是决定吸引力的基本因素。成年人对周边的事物已经不像幼儿那样事事感到新鲜了,因此,要满足成年人的好奇心就比较难。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这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人类的特性之一。每个人都不同程度地对了解自身以外的事物、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感兴趣,对新奇的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希望了解、认识和理解它们。达到目的,心理上便获得了平衡,平和知足;达不到目的,心理上便不平衡,寝食不安,焦虑烦躁,产生催人探索以恢复心理平衡的动力。
异地未曾亲见的自然现象和自然景观,不同民族的文化与历史所具有的神秘感——既具有新奇性,又具有复杂性,对成年人构成了永恒的吸引力,千百年来一直强烈地诱惑着人们外出旅游。为什么居住在旅游胜地周围的人们对当地的美景并不很感兴趣,或者说不像外地游客那么感到有吸引力,其中主要原因就是由于天天相见、日日接触,因熟视而变得无睹,并不是他们看不出来或根本不知道其美丽,而是这些景观对他们已经失去了新奇性与复杂性。人类感知觉器官有一个特点,是对有差别的、变化的刺激感知敏锐,而对单调的、持续不变的刺激感知觉却越来越迟钝。这就是“适应”的心理现象。“居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处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因而就发生了在“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景中长大的人,也要劳师远征去异地游山玩水的怪而又不怪的“围城心态”,正所谓“凡人慕仙境,仙人慕凡尘”就是这个道理。
越是奇特的事物和现象,人们就越是要去揭示它的秘密,人们对它的探奇求知欲望也就越强烈。这种探奇求知心如果没有反映到头脑中来,人们就当它不存在,自然不会形成探奇求知的旅游需要;一旦反映到头脑中来,便形成探奇求知的旅游需要。
(2)旅游需要产生的客观条件
仅仅研究旅游需要产生的主观条件,还不能很好地解释和说明为什么同样是身心的疲劳紧张,有的人采取旅游的方式去释放,而有的人却利用别的方式进行释放呢?为什么同是探奇求知,有的人在国内,而有的人去了国外?需要的发展性、差异性及社会历史制约性的特征告诉我们,人们产生旅游需要还要有一系列客观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受经济因素、时间因素、社会因素和旅游对象因素这4个方面条件的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