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为什么没以前好看了

2024-12-03 16:11:33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不知道什么时候,也不知道什么原因,《百家讲坛》的质量悄然下降了,不那么好看了。这是习惯阅读的人的普遍感受。
文化上不管什么好事,一旦“利”字当头几乎不会有好的收场。月落无声网《老梁看电视》,老梁在侃“百家讲坛为什么火”话题时,揭开了观众不知情的一幕:“开始的时候《百家讲坛》收视率不理想。进入新世纪以后,电视这个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直接影响你的广告收入以及达不到其他标准。当利益受到影响的时候,很多电视台也都绷不住了。怎么办?所以从那个时期开始,不少电视台陆陆续续引入末位淘汰制。”与业内人士的友人闲聊,她说“百家讲坛为了提高噱头,在央视索福瑞收视率上作假,让我更感到不齿了。”睁眼一看,栏目组仅然是为经济利益办节目,追逐利益成了兴办节目的主打驱动力,讲坛的品质不掉下来才是奇怪。
《百家讲坛》不好看的另一个原因是玩文化障眼法,戏谑观众。常识告诉我们“百家”一词是什么意思。直接了当的例子就是“诸子百家”。道家老子,儒家孔子,墨家墨子,法家韩非,是诸子,是百家。你总不可能说老子、庄子是两家吧?孔子、孟子、荀卿、董仲舒、程颢、程昱、朱熹、陆守仁、王阳明是九家吧?说实话,现在的百家讲坛是一家讲坛,或者叫百人讲坛。索性求实改成《一家讲坛》有什么不好?暂不说这一改带来多多好处,至少我们受益中华文化,对她该有点敬畏之心吧。
北京海淀进修学校教师袁腾飞、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郦波做客《百家讲坛》讲《两宋风云》、《抗倭英雄——戚继光》等等。老实说,纯属故事会,离学术讲座差的很远。而且《百家讲坛》讲帝王将相故事居多,容易误导学生把帝王将相的故事当成历史来看待。听他们的讲座都是学生嘛。讲坛上常见的通病是,谁谁谁坏不要学,谁谁谁好倡导学;吏治腐败皇帝责任少,多是底下官吏自己出了问题;把朝廷当家庭,把王朝当国家;把法家的法制当成现代意义的法治;治大国若烹小鲜,呼喊君臣同治;更有好笑是,有的说道光是个坏皇帝,有的说道光个好皇帝,等等等等。你越看越搞不明白,越看越搞糊涂。搞不清楚自己在哪里,搞不清楚演讲人要把观众带到哪条沟沟里。多数讲座没有大的价值判断和历史判断。听不听这些知识、这些故事绝无所谓。不好说听这些故事会有什么害处,至少,这些故事没有多少普世性上的好处。对抬高国家软实力而言。
《百家讲坛》不好看的第三个原因是讲坛的品级一级一级往下掉,失去了原有的文化魅力。我与大多数普通观众没什么不同,有种对学术本能的崇敬。尽管读书读的少,但不沉醉在某个专业里自乐,有获得不同门类知识文化的愿望,在看《百家讲坛》的时候自然带有朝圣的心情。期待大学问家给我们灌输点什么好东西,得好好听听了。可惜,二三流学者大量介入百家讲坛,甚至不少根本没有学人素养的人也上坛讲一把。就像任继愈先生生前说的那个景象:教授满街走,讲师多如狗!
与《百家讲坛》正好相反的倒是观众的文化品位一级一级往上攀。讲坛收视率下降就是个佐证。随观众逐渐构建起基本的美学判断、价值判断和历史判断体系来,用演说机巧、华丽语汇、哲理装饰、制造噱头、哗众取宠等等手法来忽悠醉倒大量观众,已经不可能了。譬如拿易中天、于丹说事,俩人几乎同时从《百家讲坛》扬名出道。假如搞不清楚孰优孰劣,你上网搜一搜对他俩的各种评论,做褒贬方面的简单统计和对比,不掺杂个人好恶情感,不难得到客观、真实、准确的判断。
《百家讲坛》大有讲座故事化,故事评书化,评书相声化的趋向,讲坛基本上是往这个路子上走,走得无以复加。完全背离了以前的宗旨,远不是观众印象当中的那种高度。讲坛的文化力、影响力丧失得差不多了,仅是个名份上形式上的存在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