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论弓矢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如题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啊?急啊 ~~~~~哪位大虾帮帮忙啊
2025-04-16 12:00:43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唐太宗论弓矢

上谓太子少师萧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①,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②,弓虽动而发矢不直。’朕始悟向者辨之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③,其能遍知乎?”乃令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数延见④,问以民间疾苦、政事得失。

导读:唐太宗治下的“贞观盛世”,其主要成因就是他能够“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治理天下是这样,读书上进不也如此吗?

注释 :①近以示弓工:近来把它给造弓的工匠看。②脉理皆邪:木头的纹理都不正。脉理,指木纹。③务:事务。⑩数延见:经常召见。数(shu ),屡

皇上对太子少师萧瑀说:“我年少时喜欢弓箭,得到好弓数十张,自认为没有比这些更好的了,近来把它们给造弓的工匠看,却说‘都不是良材’,我问那原因。工匠说:‘木心不直,则木头的纹理都不正,弓虽然强劲,但射出的箭不直。’我这才明白先前的分辨不精了。我凭弓箭平定天下,辨别它还不能详尽,何况天下的事务,能够都知道吗?”于是命令五品以上的京官轮流在中书内省值班休息,多次召见,向他们询问民间的疾苦、朝政事务的得失。

1.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

2.这段话说明唐太宗不但能正视自己的不足,而且善于触类旁通,从自己的不足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教训,以此来改进自己的执政手段,这样他治天下可以说“虽不中,亦不远矣”。这也是形成唐代贞观之治的主要原因吧。

唐太宗论弓矢
【原文】
上谓太子少师萧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动而发矢不直。’朕始悟向者辨之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乃令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数延见,问之以民间疾苦、政事得失。
选自《资治通鉴·唐记》
【译文】
皇上对太子小时的老师萧瑀说:”朕小时候喜好弓箭,拥有好弓十几把,自己觉得没有比这些再好的了,近来把它给造弓的工匠看,工匠却说”都不是好弓”,朕就问他原因.他说:木心不是直的,木头的纹理都不正,虽然弓有力但射出的箭也不会直.”朕才想到熟悉的东西也不能达到分辨出好坏.朕靠着弓骑平定四方统一全国,但都不能做到十分了解,更何况天下大事了,哪能够全都知道?”于是命令京中五品以上的官员轮换住在中书省,多次召见,问他们民间疾苦,政事得失。
唐太宗是一位关心民间疾苦,善于治理国家,善于自省,善于纳谏的君主。【注释】
①近以示弓工:近来把它给造弓的工匠看。②脉理皆邪:木头的纹理都不正。脉理,指木纹。③务:事务。④数延见:经常召见。数(shù ),屡次。⑤上:君主,这里指李世民。⑥太子少师:指教太子的官员。⑦邪:不正。⑧更宿中书内省:轮流在中书内省值班休息。更:轮流。中书内省,数朝廷决策的机构。
唐太宗的为人:他是个明主,聪明,虚心受教的人,他关心民间疾苦,善于治理国家,善于自省,善于纳谏.。

回答(2):

要能正视自己的不足,而且善于触类旁通,从自己的不足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教训,以此来改进自己

回答(3):

自己上网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