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如何实施评价

2024-11-23 11:03:21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作为一门活动型综合课程,必然和儿童的生活分不开的,是对我们小学低年级原有思想道德,自然现象,生活与劳动等等课程进行高度整和的基础上生成的新的课程。每课都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在教学评价上,需要形成一种全新的活动化学习评价。通过教学,我觉得活动化的教学,更有利于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合理的评价,更能使学生展示出“真实”的自我。对学生的评价,要在评价目标,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上进行改革和创新。这学期中,我们对于评价方面在以下几点做了尝试。一、调整评价目的课标提出本课程的评价目的是激励每个儿童的发展,重视儿童活动的过程。二、体现新课程评价特点 1、评价既要结果,还要关注过程。评价不仅仅重视最后的结果,还要重视对儿童活动过程的评价。在平时的教学中,我设计了评价卡,将学习过程中的小组讨论、学生回答、合作意识、参与度等等纳入评价中。2、努力做到评价主体多元、评价标准多元。在教学中,我尝试改变过去老师一人评价的现状,将学生、家长、社区等引入,做为评价主体,参与对学生的评价。另外,我还倡导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差异性,实施评价标准多元化。更多的关注每个学生纵向的比较。当然,我还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过程评价积累的连续性、评价数据的采用、评价主体的配合等不利因素等,在今后的实践中,我会不断的尝试与努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评价的功能。同时,也强调学生的自评,互评,家长评等。教师参评的合理机制,并且淡化量化。活动化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必须从结论型向问题型转向,从静到动,在活动中去发现,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三、评价方法新课程的评价目的是:激励每个儿童的发展,促进课程的发展,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师的自我成长,提高专业能力。但现行的评价:一是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忽视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这一功能;二是评价指标单一,过于关注学业成绩的结果,忽视对学生学习过程和情感与态度的关注;三是评价方法单调,过于重视纸笔测验,强调量化成绩,对其他考查方式和质性评价方法不够重视。为此,应该通过对学生有效的评价,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学会生活,建立自信,为他们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实际的生存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1、客观性评价与人文性评价统一。就客观性而言,考试是为了真实地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就人文性而言,考试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激发学习的积极性,树立学习的自信心,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我们采取“等级+评语”的评定成绩的办法,坚持鼓励为主,重视归因分析,体现对学生人格和现实发展水平的尊重。在第一学期的期末考评中,对学生的评价表就设计成“等级+评语”的形式:2、教师评价与学生自我评价相统一。教师肯定的评价会强化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否定的评价会降低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而引导学生参与评价,开展自评、互评活动,更能激发他们的热情,更能唤起他们的主体意识。 3、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统一。对学生的评价不能仅关注结果,更要关注学生成长和发展的过程。只有把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有机地统一起来,才能使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过程真正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经过实验老师的共同努力,在艰辛的同时也体会到了快乐,更有值得探索的可喜之处。但是,我们很多老师在评价学生时,往往会或多或少地受到自己情感因素的干扰,使评价产生“偏斜”,如对后进生,只看到他的缺点,在整个评价实施中,难以落到实处。要学习、探索的东西还有很多,我们将再接再厉,相信新课改能发出更灿烂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