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康定杂岩”的研究已有百余年历史,至今尚有争论。“康定杂岩”最早由张兆瑾先生提出,一般是指“康滇地轴”范围的“康定片麻岩”、“磨盘山结晶片岩”、“元谋片麻岩”的统称。本书研究范围仅限于康定瓦斯沟至孔玉地区的“康定片麻岩”,因此所指“康定杂岩”仅限于我国著名地质学家谭锡畴、李春昱等人原定的康定片麻岩的大部分范围。
康定杂岩是一套分布于康定—泸定之间,由多种岩石类型组成的前震旦系片麻状的岩石组合。由于其岩性复杂多变、地形切割起伏较大和交通困难,以及康定杂岩又处于十分关键的地质位置,长期以来一直是地质界争论的问题之一,对康定杂岩的岩石类型、成因、时代归属等存在着分歧。
早在1879年,劳策(Lorzy)首先将这套岩石称之为太古代片岩。1930年,谭锡畴、李春昱则称之为草八排系和康定片麻岩。汉姆(Heim,1935)、李承三(1940)则认为是石炭二叠纪的岩浆杂岩。1945年,张文佑提出康定杂岩为华力西期或印支期的中酸性岩浆岩。同年黄汲清认为是正片麻岩。
20世纪70年代,四川省地矿局区测队在该区开展1:200000荥经幅、宝兴幅的区调工作,第一次详细地在地质图上较准确地圈定了康定杂岩的空间位置及杂岩内不同岩类的界线,并提出了大量而系统的岩石学资料,将康定杂岩划归为晋宁—澄江期中酸性岩浆岩,但在报告中又反映了混合岩的观点。
20世纪80年代,对康定杂岩有了新的认识,程文祥等(1983)认为康定杂岩是老于会理群的混合岩化变质岩系,并提出建立康定群,划分为咱里组和冷竹关组。同期开展工作的贺节明等(1988)认为康定杂岩主体是以低钾为特征的灰色英云闪长质混合片麻岩,并兼有绿岩带和灰色片麻岩的特征;毛玉元等(1989)认为康定杂岩是包括一套伴有混合岩化的古元古代变质岩系康定群和一套中新元古代的变质岩系盐井群,其中有晋宁—澄江期的中酸性侵入岩,并将康定群划分为四个组;冯本智等(1988)则认为康定杂岩的主体是新太古代片麻状花岗岩类和新太古代的康定群;四川省地质志(1991)将康定杂岩划分为太古宙至古元古代的康定群,中条期英云闪长岩、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等。
我们工作区仅限于康定杂岩本部,考虑到康定杂岩中的许多岩石具有岩浆岩特征,暂将康定杂岩的主体岩石认为是闪长岩类和花岗岩类,并存在混合岩,少量的区域变质岩以及动力变质岩。闪长岩类主要是英云闪长岩,花岗岩类主要是奥长花岗岩、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其时代为前晋宁期。以下将简要概述各岩类的主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