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坡特征

2025-03-30 18:54:37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可采用如下要素来描述滑坡特征(图1.1)。

(1)滑坡圈椅(冠):指滑坡后缘壁(2)最高处附近停留于原位未发生变位的岩土体,一般呈圈椅状。

(2)后缘壁(主断壁或滑坡壁):指滑坡后部边缘未受扰动岩土体前缘的一个陡面,由于滑坡体整体向下滑动脱离外围未受扰动岩土体而形成。后壁出露高度从数厘米至上百米不等,在形态上大都呈陡壁状,坡度大多在50°~80°之间。

(3)洼地(拉陷槽):指由于滑坡体(13)向下和向前发生位移后,在滑坡体与滑坡后缘壁之间被拉开或有次一级的块体沉陷而形成的封闭空间。大型或巨型滑坡洼地在滑动方向上的宽度可达数十米,甚至上百米。有时由于两侧出口封闭地表水汇积后,在滑坡洼地形成沼泽地,甚至积水成湖(被称为滑坡湖)。

(4)后缘平台:滑坡体向前向下滑动后,坡体后缘表面坡度变缓而呈台地状,称为后缘平台。

图1.1 滑坡要素示意图

(5)滑坡台坎(次断壁):滑坡体在滑动时常被解体为几段,每段滑块的前缘都有可能因差异滑动而形成具有一定高差的台坎,称之为滑坡台坎。

(6)主滑区:指位于滑坡后缘壁(2)与剪出口(11)之间的滑坡区域。

(7)堆积区:指位于剪出口(11)与滑坡前缘(8)之间的滑坡区域。

(8)前缘:指位于滑坡最前端的那部分滑体与外围未扰动岩土体之间的界线。

(9)滑舌:指位于滑坡最前端的那部分滑体,往往凸出呈“舌”状。

(10)滑动面与滑坡床(滑床):滑动面指原地面(20)以下构成(或曾经构成)滑坡体下部边界的面。有的滑动面平整、光滑,被称为滑动镜面或滑坡镜面。有时滑面上还显示出相对滑动的擦痕和擦沟,根据擦痕或擦沟的方向可以判断滑坡体的滑动方向。在滑坡变形的初期,滑坡通常还未形成滑动面。随着滑坡的变形,在滑动面附近由于最大剪应力集中而发生剪切变形的带称为滑动变形带(滑带)。滑坡床(滑床)指滑动面以下未受扰动的岩土体。

(11)剪出口:滑动面(10)前端与原地面(20)的交线称为滑动面剪出口,有时被覆盖。

(12)滑覆面:指滑坡体从剪出口滑出后,继续滑动而停积的原始地面。它对滑坡体的运动特征有着直接的影响。

(13)滑坡体(主滑体+堆积体):指由于滑坡运动而从斜坡上原来位置变了位的全部岩土体,包括主滑体(17)和堆积体(18)。

(14)滑移带:滑坡体位于原地面(20)以下的区域。

(15)滑覆带:滑坡体位于原地面(20)以上和从剪出口滑出后继续滑动的区域。

(16)后缘反倾平台:指由于滑动变形,有时后缘平台(4)甚至会呈现反倾坡内的状态。

(17)主滑体:指滑坡体位于后缘壁与剪出口之间,且原地面(20)以下的部分。

(18)堆积体:指滑坡体位于原地面(20)以上,从剪出口滑出后继续滑动的部分。

(19)侧缘壁(侧翼):滑动面两侧未产生明显变位的岩(土)体,如使用“左”“右”,则是立于滑坡后缘(冠部)面向滑坡而言。

(20)原地面:指滑坡发生之前的斜坡地面。

(21)后缘拉裂缝(弧形裂缝):在滑坡变形初期或前期,由于滑体的滑动(或蠕动)变形导致滑坡中后部岩土体被拉裂而形成的裂缝,有时表现为下错台坎。当分散的裂缝逐渐贯通后往往呈弧形且多级分布。古(老)滑坡在复活之前,由于原裂缝已被掩盖,有时可见拉陷槽或洼地。

(22)侧翼剪张裂缝(雁列式):当滑坡变形发展到一定程度,由于滑动变形,滑坡两侧边界附近岩土体受剪应力作用而形成的一系列裂缝,往往呈雁列式断续向坡前延伸,继续发展会逐渐贯通。

(23)前缘隆胀裂缝(横向和纵向):当滑坡变形发展到中后期时,由于后缘滑体的挤压作用,滑坡前缘岩土体滑移受阻在剪出口附近产生隆胀变形而形成的横向或纵向的裂缝,纵向裂缝往往呈放射状。如果滑坡前缘临空条件较好,可能不会出现这类裂缝,但往往可见与地面平行的剪切错动变形(或称之为剪出口)。

回答(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