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创立了皇帝的尊号,自称始皇帝。“皇帝”称谓的出现,反映了一种新的统治观念的产生。在古代“皇”有“大”的意思,人们对祖先和其他一些神明,称“皇”。“帝”是上古人们想象中的主宰万物的最高天神。秦始皇将“皇”和“帝”两个字结合起来,说明了他想表示其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权威是上天给予的,即“君权神授”;反映了他觉得仅仅是做人间的统治者还不满足,还要当神。可见,“皇帝”的称号,乃是神化君权的一个产物。
一统天下的秦始皇,下令大臣们议称号。众臣认为,秦王政“兴义兵,诛贱贼,平定天下”,功绩“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他们援引传统的尊称,说“古有天皇,有地皇,泰皇最贵”,建议秦王政采用“泰皇”头衔。然而,秦始皇对此并不满意。他只采用一个“皇”字,而在其后加一“帝”字,从此成为中国古代国家最高统治者的称谓。
秦始皇完成了统一大业,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统一了文字、货币、车轨、度量衡,筑长城、修灵渠,对后世影响深远。秦始皇的一生,活的可谓是有滋有味,就连睡觉的阿房宫也都是首屈一指。“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大概意思说六国的君主灭亡了,全国(为秦所)统一;蜀地的山(树木被砍尽,)光秃秃的,阿房宫建造出来了。它(面积广大,)覆压着三百多里地面,(宫殿高耸,)把天日都隔离了。读到这里,我们从中可以看出,阿房宫的建造规模的确与众不同。
杜牧的《阿房宫赋》意在批评秦始皇统一后的纵心溢志和奢侈之为,开头仅用12个字:“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一笔一跳,将秦灭六国后的大兴土木修建阿房宫的过程一带而过,这是极疏之笔。而当写与主题紧密相关的揭露帝王奢华无度的生活时,则用密笔极尽形容,严密无隙:“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其实,兴建阿房宫也并非秦始皇的心血来潮,早在统一六国之前,就已经开始在咸阳大兴土木了。秦始皇的办法是,每灭掉一个国家,就将这个国家的宫室依样画下来,于渭水至雍城一带兴建。如此还不算完,秦始皇还将从六国那里“所得诸侯美人、钟鼓以充入之”。可见,那时的秦始皇就已经表现出贪婪、淫逸的本性,只不过,统一大业未成,只能暂时处于压抑状态,等统一之后,就没有了后顾之忧,其本性也就暴露出来了。
一棵参天大树,一朵红色的花,是否赏心悦目?取决于它的株叶是否疏密相间,错落有致。写文章同样如此。疏,就是略写,指简要地勾勒出对象的概貌、神态;密,就是详写,指全面深刻地表现对象的内涵、精神。疏与密是对立的统一。
疏和密的辩证艺术在创作中,表现为该疏处一笔带过,该密处精雕细刻;疏而不松散、不浮荡,密而不迫塞、不板滞;疏密有度,疏中存密、密中见疏,两者互相映衬,彼此相得益彰。疏与密的辩证艺术,往往在疏处显示出艺术效力。疏笔不仅可作为情节发展的暗示、过渡,还可帮助密笔补漏拾遗。最重要的是要使文章在尺幅之内,包纳万物,给读者留下耐人寻味的东西,不能不借助于疏笔,使语疏而情密、语疏而事密。
秦王朝灭亡得太迅速,结果戍边的陈胜、吴广一声呼喊,函谷关被攻下,楚项羽放的一把火,可惜华丽的阿房宫变成了一片焦土。
杜牧的《阿房宫赋》最后发出感叹:“秦人还没工夫哀悼自己,可是后人哀悼他;如果后人哀悼他却不把他作为镜子来吸取教训,也只会使更后的人又来哀悼这后人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