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简要生平事迹?

2024-12-01 17:17:02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杜甫的生平事迹如下: 杜甫在35岁(公元746年)到了长安,一住就是十年,政治上屡遭挫折,仕途并不顺利。为了维持生活,杜甫不得不依附他人,充当几个贵族豪门的“宾客”。“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从这些诗句中,可知杜甫的生活是很贫困的。杜甫迫于生计,就找了_“副业”——卖药。他在山野里采药或自己种植些药材,随时呈献给贵族们,以换取生活费。这就是杜甫后来所说在长安时的“卖药都市,寄食朋友” 。 由于“安史之乱”的爆发,关中饥馑,杜甫不得不弃官(华州司功)携全家离开华州往秦州(今甘肃天水),开始了他“漂泊西南天地间”的流寓生活。 杜甫在秦州时,生活仍极困难,除了寻求亲友的资助外,他又重新开始卖药为生。然而,这也不能解决他的生活困难,“囊空恐羞涩,留得一钱看。”(《空囊》)正是此时杜甫的生活写照。不久,杜甫又离开了秦州,到了同谷县(今甘肃成县),在此间停留了一个月左右,采药卖药,维系生计。 杜甫于公元759年的岁末,来到了成都。在朋友和亲戚的帮助下,他于次年暮春营建了成都草堂,在这里过了一段相对安定、闲适的生活。他在成都草堂附近又特意耕种了一块药圃,栽培的中药材有栀子、丁香、枸杞等。杜甫种药很在行,药也长得丰茂。他的《宾至》一诗的最后两句是“不嫌野味无供给,乘兴还来自药栏”,这是在对宾客说:“如果您不嫌这里的饭菜不好,以后有兴致还请来看看我种的各种花药吧。”可见,杜甫甚至将他的药圃作为保留节目介绍给他的贵客了。杜甫种药,当然不仅是供人观赏的,也有一些是他自己生病时所需的药材。“种药扶衰病,吟诗解叹嗟。”(《远游》)“多病所需唯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江村》)正可说明此点。 唐代宗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四月,杜甫率家离开了成都草堂,乘舟东下,再度开始了他的流亡生活。杜甫在出峡前后,是病得相当厉害的,他本来就有糖尿病、肺病、疟疾(杜甫在长安、秦州和成都草堂,先后患疟疾三次)等,如今更是耳聋眼花,腿脚也不灵了。至于风湿病,因受江水湿气影响就更厉害了。于是杜甫到了夔州(今重庆市奉节)不久,就养了百余只能治风湿病的乌骨鸡,以供自用。但杜甫此时的生活来源仍为朋友接济,“计拙无衣食,途穷仗友生。”(《客夜》)于是杜甫不得不带病重操旧业,又到山中采药去了。值得一提的是,他还带了一些仆人,如阿段、伯夷、辛秀、女仆阿稽等,这些人大半是夔州本地的彝族同胞。杜甫经常带着他们采撷能医治风痹的苍耳(即卷耳)。 杜甫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流落潭州时,也曾靠卖药为生。 另据考证,在现今存世的杜诗中,所记述的中草药就有:丹砂、石蜜、栀子、橡栗、黄独、芍药、枸杞、菖蒲、薯蓣、辛荑、苍耳、茱萸、决明子、丹橘、黄柑、甘菊花、黄精、石竹、丁香、枇杷、麝香等二十多种。这在历代诗家的诗中是极为罕见的。 杜甫一生曾数次卖药,说明了两点:一是杜甫的药理及医术原非一般,否则他的药材销路一定不会景气;二是杜甫的卖药收入尚能维系自己的一部分衣食所需,否则他不可能一卖再卖,时间跨度达二十多年之久。中草药一直在维系着杜甫的衣食住行,也一直在调养着他的多病之躯。杜甫与中医药的故事给灿烂的中医药文化留下了一份珍贵的史料。 来源:恋爱婚姻家庭·养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