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先不去谈为什么国外的机油为什么便宜,因为在我国的特殊市场环境下,很多商品都很贵,这一点没有必要去进行分析,大伙都明白。下面仅仅是对国外的机油为什么使用里程平均在1.5万km,甚至有些产品达到了3万km的使用里程,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我国的机油使用里程变得这么短进行一下分析。
首先要说一下,我国的“空气质量”以及“汽油品质”与欧洲的一些国家相比确实处于落后水平,发动机的运转主要靠的是燃烧汽油,但提到燃烧,没有空气是不行的,所以“空气”与“油品”差,燃烧残余的杂质也就越多,质量不好的“汽油”经过燃烧会产生大量含硫废气或可能串入“曲轴箱”内部与机油发生接触,含有“刺激性”与“腐蚀性”的硫很容易导致“机油”提前变质而失去作用。(当然这只是理论)
其次是路况,德国平均换机油里程在3万KM左右,跑这么长的里程和路况的影响是有关系的,路况好车子长时间处于中高速状态,燃油燃烧很充分,积碳就也很难产生(产生的极少)说白了机油是可以包裹积碳的,但在我们的1、2级城市里,车子长时间低速运行,到处是红灯,积碳产生量迅猛无比,很多全合成机油6、7千KM就黑了,不是机油变黑了,而是积碳太多了把机油弄黑了,而7000KM恰好是全合成机油性能最好的阶段,但大伙一看,机油变得这么黑,换了吧,不用等10000KM了,8000KM就提前给换了,省的把车子弄坏了。再其次,国内的大部分“全合成机油”都是通过“三类油二次加氢”制得的,严谨的说它不属于“全合成”,但却具备媲美“全合成机油”的性能,价格又很低廉。而真正的全合成是采用4、5类油混合的机油。当美孚制备出4类油(pao)时申请了专利,而嘉实多绕过专利搞出了“三类油二次加氢”的技术,为此两家还打过多年的官司,最重“嘉实多”胜诉,所以“三类油二次加氢”就成了全合成机油,但是在耐用度上与4、5类混合机油相比还是有差距的,因为pao化学稳定性是最强的,最不容易氧化。在国内的诸多品牌一般人分不清是几类油,大多数的全合成都是三类油,因为成本低。而国外的很多机油都是4类油,所以里程很长。
短周期、短里程的更换机油可以带来更多的利润,我记得曾经有个“实验”大家可以上网找找,实验的内容就是“某款车”用矿物油坚持1.8万km,啥事没有。我个人也见过一台7年没换过机油的“国产数控机床”,一样也是啥事没有。有些东西就是那么回事,谁也没法把它说明白,其实8、9千km的全合成可以不换,但是面对却老黑的机油,有几个车友不担心呢?所以就按说明书上要求换吧,省的出问题了4S不管你。
国外环保部门强行规定的,低于一定公里数换油是违法行为,因为是一种浪费。在国外90%以上是最高级别的机油,因为很便宜很便宜,便宜到不需要购买低级别的机油,因为机油的基础油是石化天然气的附属产品,添加剂也是化工行业的附属产品,国外的润滑油价格体系完整,厂家与经销商严格按照固定合理利润价格进行销售。还有很多国家规定,或者约定俗成的换油周期是两万公里左右低于这个数字会被认为是犯罪行为。
国内润滑油市场主要被壳,嘉实多,美孚,道达尔,sk等国外几大厂商垄断,那么价格体系规则就被这几大厂商与国内狗腿分子控制,目的只有一个,赚钱。国内昆仑长城也过的很滋润,他们约定俗成用各种营销手段,给车主宣传一些恐慌信息比如缩短换油周期,选择更高级别机油,谎言传的多了,那就是正确的真理,这就是中国人的个性,跪久了自己不愿意站起来。我可以负责任的说,所有关于发动机的问题,99.99%与机油无关,都是自己吓自己而已。
国内的车两万公里换油一点问题没有,并不是国内的车不可以两万公里换油,只是国人自己吓自己,穷怕了,买个车就像买个爹一样,车就是车,它远远比你想的结实。本人养车全合成机油两万换,普通机油一万换,没有任何问题,机油滤芯用20块钱的,别用10块钱的。有的女司机被人忽悠5000公里换油,对自己车比亲爹都好,最后三四万公里卖掉了,你说可惜不可惜。
小编总结:进口油是根据国外的标准,全合成是3万公里,来调配,国内调配的是1万就可以挨。为何要用高成本调3万公里的油,1万就给放掉。第四/五类的添加剂比三类的成本翻几倍。所以才有今天的局面,第三类都可以叫全合成,谁敢说可以跑3万才換。其它的不用说,燃油,空气,路况的问题。外国的大城市不堵车?工业城市天气比中国好?中国的工资只有发达国家的五分之一,但汽油贵一半。这就是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