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必修三的重点(人教版)好得加分

准备下到MP4考试抄 帮哥忙 速度点 小弟先谢了
2024-12-03 16:15:23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瀑布汗。。又哥又弟的。。。)

这里面有,不过很多啊,你要是下载到MP4里面到时候还不够你翻的呢!

以我看a还不如背点翻点才有效率

http://tieba.baidu.com/f?kz=514139691

要是不够这上面还有,抄袭顺风嗷~

http://club.eebbk.com/bbkbbs/dispbbs.asp?boardid=15&ID=170582&replyID=

回答(2):

第1课 百家争鸣

  一、背景。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时代。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正在形成。政治:分封制瓦解,新兴封建阶级正在形成。文化:礼贤下士,私学兴起,学术下移。直接原因:不同阶级代表著书立说,形成“争鸣”局面。
  二、概况
  1.孔子。政治思想,核心“仁”和“礼”。“仁”反对苛政;调整好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稳定;遵循“忠恕”之道。“礼”符合西周名分等级制度。“为政以德”。哲学思想,“敬鬼神而远之”。教育思想,办私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知之为知之”、“当仁不让于师”;“温故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文化典籍,整理《诗》、《书》、《礼》、《易》、《乐》、《春秋》等。评价,“仁者爱人”具有积极性,“克己复礼”具有保守性。为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奠定了基础,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具有重要影响。
  2.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学说,被尊为“亚圣”。“仁政”学说和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人性本善”说。倡导“养浩然之气”,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评价,“仁政”、“民本”思想对约束暴政、缓和阶级矛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并不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的,是封建统治的一种策略。“重义”对今天的精神文明仍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3.荀子.战国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唯物论);“性恶论”(但教育可使人由恶变善,认为环境和教育对人的成长非常重要。)治国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的观点。杂取百家,但思想主体继承了儒家学说。评价,基本继承了儒家思想,但很长时间不为正统儒家重视。作为战国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哲学影响深远。
  4.儒家结论: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各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手段实现统一;儒家学说倡导“仁”“仁政”,不符合统治阶级的需要,故不受重视。
  5.老子.(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利益)“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否定“天命论”;朴素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面及转化)。“无为而治”、“小国寡民”。评价,中国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6.庄子.(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利益).“齐物”(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消遥”(对事物变化要采取旁观、超然的态度)。天与人“不相胜”,人必须顺从自然.
  7.墨子.(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兼爱”、“非攻”、“尚贤”、“节俭”.评价: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战国以后不再受重视。结论: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和封建生产方式的确立,出现大量小生产者,小农经济的脆弱性,他们希望有一个和平环境来发展生产,故墨家学说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
  8.韩非.(代表新兴地主的利益),主张法、术、势结合,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认为历史是发展的,主张变法革新。评价: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法家思想适应战国后期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为新兴地主阶级所接受。
  三、意义
  1.儒家学说: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2.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思想.
  3.法家学说:其变革思想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4.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第2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一、汉初的黄老之学
  1、社会背景:经济残败,百业待兴,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
  2、主要内容:黄帝的学说:治身(养生).老子的学说:治国(无为而无不为,积极无为).
  3、特点:兼采众家、积极无为.
  4、作用:成为西汉初年的指导思想,使汉初社会迅速恢复元气。
  二、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背景:①儒学在秦朝遭到严重打击,汉初逐渐复苏。②汉武帝时国力强盛,汉初奉行的黄老之学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③社会形势的发展需要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于是汉武帝“举贤良对策”。
  2.董仲舒新儒学.
  来源.以《公羊春秋》为基础,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
  主张.①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中央集权。②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宣扬“君权神授”,发挥了儒家的仁政思想。④提出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
  目的.以思想的统一来维护政治的统一。
  影响.董仲舒对儒学思想的发展,有利于汉代的统治者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的统一,受到汉武帝的全面肯定。
  3.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汉武帝:①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②起用儒者参政。③兴办太学,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4.影响:①新儒学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巩固了国家统一,同时也限制君权的过度膨胀。②教育逐渐为儒学所垄断,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③太学兴盛,打破了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规矩,儒家地位大大提高。④儒学在各郡县得到推广,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地位。⑤从此儒学之士在中国文化舞台上逐渐成为主角,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延续两千年之久。
http://kaoshi.yjbys.com/peixun/191944.html

回答(3):

一、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1、 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主流思想的奠基时期
(1) 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形成:孔子与儒家 (孔子儒家思想主要内容:仁;德政;礼。教育思想重点在有教无类和学习方法)
发展:孟子(性善论;仁政说;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
荀子(性恶论;仁政说;水舟之说;唯物思想等)
(2) 道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形成:创始人老子,主张:道为万物本原;道法自然,清静无为,无为而治;小国寡民为理想状态;辩证思想。
发展:庄子。思想主张:万物齐一;不执着于物。
(3)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及其历史意义
背景:经济生产力发展铁器牛耕,经营方式变化,小农经济开始出现。
政治:分封制度遭到破坏,贵族没落,新的社会阶层正在崛起,士阶层扩大,不同人从不同角度发表主张。
思想文化:学术下移,学在官府的垄断局面被打破。
内容:各家主张战国时期的儒家和道家之外,另外还有法家思想需要注意,为后来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提供理论基础。
2、 汉朝儒学正统思想地位的确立
背景:汉初黄老之学不能解决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后所面临的社会问题。需要新的理论适应巩固中央集权的需要。
经过:A董仲舒发展儒家思想:春秋大一统;天人感应(有限限制君权学说)和天人合一理论(阴阳五行学说);三纲五常学说;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与汉武帝的反应
作用: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统一;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
3、 儒学的发展—宋明理学
(1)背景:魏晋南北朝:佛、道传播,儒学出现危机;唐朝:调和之风兴盛,“三教合一”弥漫各个领域。;儒学丰富、更新深受佛道影响既要回答佛、道关于宇宙、自然的深层思考,又要与传统儒家对现实人生的关怀联系起来。理或天理为其核心观念。
(2)内容: 程朱理学 代表:程颢、程颐、朱熹。 主张:A、世界观:理。(在世界――本原、在社会――儒家道德伦理,在个人――人性)
B、方法论:格物致知,即研究事物,穷尽事理。(事理不是科学知识而是人伦道德)
影响: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元、明成为科举考试内容,确定了程朱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陆王心学:强调了主动作用,激励人们奋发立志。代表:陆九渊、王守仁。
陆九渊主张: A、世界观:心是万物渊源(“心即理也”,“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B、方法论:发明本心以求理,内心反省
王守仁主张: A、世界观: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外无佛,即心是佛)
B、方法论:致良知。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知行合一。 良知支配行动。
(3)影响:A、是宋明儒学主流,影响深远
B、三纲五常维系专制――消极
C、重视主观意志,注重气节品德,讲求自我节制,强调责任使命――积极
4、 明清时期的思想家
(1)李贽思想: 背景: A、明朝中后期社会矛盾激化
B、商品经济的冲击,市民阶层兴起,主张追求个性,发展经济
C、儒家道德与吏治腐败。
李贽主张: A、鞭鞑程朱理学,反对绝对权威(反对孔子思想为万世至论,反对四书五经为思考标准。)
B、认为人皆有私,追求物质享受,穿衣吃饭就是人伦物理
(2)反对君主专制与经世致用
背景:明末清初,士大夫寻求改革社会的方案,将学术研究与现实结合形成经世致用思想
代表:顾炎武、黄宗羲。
主张: A、经世致用B、工商皆本C、批判君主专制。
(顾:<天下郡国利病书> 黄:<明儒学案><明夷待访录>
影响: A、实事求是的治学方法开清代考证学术之风气。立足现实,学以致用的观念也为后世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源泉。B、冲击君主专制

回答(4):

  1. 近代史上那些不平等条约的内容需要清楚;

  2. 事件的时间,地点,经过,结果需要清楚;